文章详情页
  • 盆腔炎的中医分型 治疗更具针对性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如果不及时注重盆腔炎的治疗工作,则会引发多种妇科疾病的产生,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可将盆腔炎具体分为肝郁脾虚夹瘀型、肝肾不足夹瘀型、痰湿瘀阻型。根据不同类型,对症下药是治愈盆腔炎的关键。

      肝郁脾虚夹瘀型

      症见:少腹胀痛或隐痛不休,腰骶坠痛或胀痛;月经先后无定期,色暗夹有血块;带下量多色白或粘稠;可伴有不孕,胸胁乳胀,神疲乏力,大便或溏或结,舌质暗淡,边尖或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弦或虚弦。

      治宜:疏肝健脾,祛瘀化湿。

      药用:柴胡、制香附、化橘红、川楝子、元胡、生黄芪、炒白术、淮山药、云茯苓、当归、赤芍、苡米仁、赤小豆。

      肝肾不足夹瘀型

      症见:少腹疼痛,腰骶酸楚,缠绵不休,月经紊乱;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伴头晕目眩,尿频,舌质暗淡,苔薄,脉沉细或细涩,或细弦。

      治宜:补益肝肾,祛瘀散结。

      药用:山萸肉、炒杜仲、淮山药、炒白芍、芡实米、云茯苓、苡米仁、蒲公英、鸡血藤、夏枯草、瞿麦。

      痰湿瘀阻型

      症见:腰腹隐痛缠绵,时作时止,经期加重;经行量少或闭经,多见盆腔炎性包块或输卵管积水;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舌质淡或暗淡,苔白滑或水滑或白腻,脉濡或细滑。

      治宜:祛痰除湿,活血散结。

      药用:制半夏、陈皮、云茯苓、苍术、白术、贝母、益母草、元胡、苡米仁、、三棱、莪术、鸡血藤、穿山甲、生黄芪、芡实。

      温馨提示:如有外阴阴道不适,白带异常,应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即不要精神紧张,如临大敌,也不要掉以轻心,忽视不治。下腹部的疼痛,坠胀、沉重感有可能是慢性盆腔炎的征兆,应进行必要的检查。这种盆腔炎的护理比较重要。

      【参考文献:《中国盆腔炎症性疾病诊冶策略》《中医妇科病良方》】

    2014-06-17 16: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