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从中医角度认识心悸病因

      心悸是中老年人易患的一种疾病,西医认为,心悸是病人自己能感知到心跳的一种心前区不适或心慌的感觉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搏动有力。中医角度认为,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体质虚弱

      素体不强,久病或劳欲过度,或各种失血,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久病体虚

      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均可导致肾阴亏损,心火妄动,扰乱心神,形成心悸。

      3、饮食劳逸不当

      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均可生痰蕴热化火,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如骤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致七情扰动,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谓“思虑烦多则损心”(《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口问》)。

      或长期忧思惊恐,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心气虚怯,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心气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为心悸。

      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若郁热内蕴,复加恚怒,变生肝火,肝火扰心;或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

      5、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邪阻心脉,阻塞经隧,心血营行受阻;或风寒、湿、热等外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或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证。

      温病、疫证日久,邪毒灼伤营阴,心肾失养,或邪毒传心扰神,亦可引起“心中忄詹忄詹大动”等悸、忡之症。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6、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可以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体,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过量或失当,均能引起“脉结代、心动悸”一类证候。

      求医网温馨提示:心悸患者要注重休息,轻者可做适当活动,严重者需一定卧床静养,室内光线一般不宜过强。保持环境清静,禁止喧哗、嘈杂,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更应注重。嘈杂声音的刺激可以加重病情。护理人员不能慌张、忙乱,应保持沉着,给患者以安慰。

      【参考文献:《心悸 胸痹》《心悸怔忡专辑》】

    2014-04-03 15: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