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家的介绍,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肾病肾衰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可见其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那么这一疾病到底还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中医对此有更加透彻的病因理解。
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终末期肾脏病【译】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与尿毒症的概念类似,只是诊断标准有所差异。)的第1位原因,可见其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区扩张,导致弥漫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目前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葡萄糖毒性效应,一些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以及种族、遗传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治疗上西医主要予以控制饮食、降糖、降压等对症处理以延缓其进展,后期采取替代疗法或肾移植。因现代西医药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加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糖尿病肾病多因消渴日久及肾,肾亏阴阳两伤,瘀血阻络而成。因此“肾虚”、“络瘀”与糖尿病肾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肾亏阴阳两虚是糖尿病肾病之本
糖尿病肾病的原发病是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之范畴。消渴之初,多呈肺燥胃热之上中二消,往往迁延数载,久病及肾,肾失封藏,精微下泄,而逐渐成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标志。肾阳虚弱,失其主水之职,不能蒸腾,膀胱气化不行,水道不畅,故小便不利;水湿内停而泛溢周身,则出现水肿等症状。正如《圣济总录》云:“消渴病日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出现水肿”;水肿的出现常是糖尿病肾病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阳虚失于温煦而见畏寒肢冷,面色白光 白,脉沉弱;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口干欲饮,耳轮干枯,形体消瘦为阴亏之证;肾脏虚弱,先天衰竭;脾气亦虚,后天气血化源亏乏,诸脏皆失其充养,故见肢体倦怠、乏困无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皆为阴阳俱虚之象。可见糖尿病肾病是以肾虚为中心,阴阳气血俱损为基本病机的病证。这一点与现代文献报道对下消的治疗多以治肾为主,或宗仲景之肾气丸,或用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之类相符合。
肾络瘀阻贯穿于糖尿病肾病始终
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不同程度的肾小球、肾小管的硬化,肾小球明显萎缩,间质纤维化。在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瘀血阻络贯穿于疾病始终,更是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基础。阴虚血行涩滞,气虚无力运血,以及“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等都是形成瘀血的原因。临床观察亦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舌质大多暗红,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迂曲,唇口发绀等瘀血征象。
求医网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关于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总结,希望肾虚的患者能够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基础与临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论治》】
2014-04-03 1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