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皮肤传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自体接种。该病的危害范围较为广泛,可发生与任何年龄阶层,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当中的发病率极高。传染性软疣是如何产生的呢?我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小编就具体介绍一下。
车症系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属痘类病毒,呈“砖形”,大小约300nm×310nm。该病毒系痘科的—种DNA病毒(DNA病毒【译】:生物病毒的一种,属于一级病毒。广泛存在于人、脊椎动物、昆虫体内以及多种传代细胞系中,仅少数致病),是人体最大的病原性病毒之一,目前发现有4个亚型,均可致病,但以MCV-1最常见。儿童传染性软疣几乎都是由MCV-1引起。在性活跃的成年人,有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传染性软疣大多是MCV-2引起。在普通显微镜下有时亦可见到。其结构介于天花组及副牛痘组病毒之间,核酸为DNA,衣壳完全对称.外包以囊膜.曾应用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本病毒,均未获得结果。不能在鸡胚中增殖。用明胶弥散试验及荧光显微镜检查,在病凡血清中可见有抗体,但它在免症上的作用尚不明了。
传染性软疣流行病学
人类为本病毒的单独自然宿主,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室或游泳池通过理发、共用毛巾等方式而被传染,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人认为异位体质者对此病毒比较敏感且易泛发。有报道,在结节病、白血病、获得性T细胞缺陷、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遏制剂等,可发生广泛性皮损。
传染性软疣发病机理
主要病变在表皮,表皮高度增生而伸入真皮,其周围真皮结缔组织受压而形成假包膜,并被分为多个梨状小叶,真皮乳头受压,而成为小叶间异常狭窄的间隔。基底细胞大致正常,从棘层细胞起逐渐变性。在早期,感染细胞开始有卵圆形小体形成,以后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胞核固缩,最后整个胞浆均为嗜酸性包涵体(软疣小体)所占据。在表皮中部,软疣小体已超过受累细胞原有的体积,细胞核被挤于一侧,固缩成新月形,甚至完全消失,在粒层水平处,软疣小体为嗜碱性的软疣小体。在病变中央的顶部,变性细胞可脱落,因此形成为火山口状。若将由皮损中所挤出的乳醅状软疣小体涂于玻片上.用复方碘溶液染色可为暗褐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00倍的亮结晶蓝溶液染色可染为青色。
电镜改变主要在表皮。表现为疣底部细胞核增大,线粒体肿大,嵴不清晰,细胞质内可见到病毒颗粒,疣体棘层细胞核膜变模糊,甚至核膜消失,线粒体嵴消失,严重时空泡化,细胞内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线粒体。有时胞浆内见到束状排列的张力微丝及卷曲膜状结构,胞质内有大量成熟病毒。
温馨提示:传染性软疣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需要积极尽早治疗,否则可能会逐渐增多。 一般建议去当地医院皮肤科进行激光治疗或者冷冻治疗,当然,也可以在消毒后直接钳夹。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为了预防复发,可以同时注射干扰素 或者口服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胶囊等。
【参考文献:《皮肤科医嘱速查手册》《实用皮肤科:查房.会诊》】
2014-03-26 10: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