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女,1。5岁。 初次就诊时间,2012--5-12
来诊原因:病主之父母发现小孩高热不退,有轻微程度的咳嗽,当前太平店镇手足口病流行,病主被本地医院告知需转三级医院治疗,就诊时天已晚,不想辗转至襄阳城,遂转至我处看中医诊治。
望诊:精神差,在父母怀中倦卧。面色稍白。手,足,口处均无皮疹。
闻诊:哭声较高,咳嗽有声
问诊:查体温39。5度,发病已有半天。
切诊:无
一诊诊断:风热外感。
一诊处方: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5 杏仁5 桂枝5 生石膏10 黄芩5
生甘草3 大枣3 桔梗6 紫苑5 冬花5
二花5 连翘5 生姜5 一付。
效力:于2012-5-13早上,测体温,36。5度。热已退,仍有少量咳嗽,遂改用柴胡桂枝汤进行巩固。
二诊处方:柴胡5 黄芩5 生姜3 半夏3 党参5 桂枝5 白芍5 甘草3
一付。
二诊效力:至中午病主家长突告知小儿体急降,精神乏力,遂紧急复诊。查体温,35。5度,吃不下饭。
三诊之望诊:面色青白。
我仔细分析病情,认为本病已经苦寒伤胃,过汗伤阳,得病之初始,着眼于体温过高,遂用寒凉过剂,再用柴胡桂枝汤过汗伤阳。已经导致脾阳不振,肾阳衰退。必须重新立方,令二诊之方不再服用。重订方为
三诊处方: 红参10 白术10 伏苓10 甘草6 炒二花6 肉桂3 熟地5 陈皮5 山楂5 炮姜5 一付。
三诊效力:中午喝的第三诊之处方,三诊处方喝完之后,精神体力明显增加,于手上,足背上发出多个透明疱疹,下午已经可以玩耍及吃饭,我此时已知道本病已经基本治好。疱疹已经透发,预示着病情好了,遂再开2付稍平稳之处方进行巩固。
巩固方:红参6 白术6 伏苓6 山查6 升麻5 葛根5 白芍5 甘草4 山查5 神曲5
巩固方之效力:精神全部恢复,体力更胜于得病之前,手上之疱疹于第六天全部萎缩消退。
心得:本病,初得之风热外感,但是风邪易伤阳,故初始高热39度,用大青龙汤加减,本来是正确的,但是为了使高热快速退却,让病主家长看到“退烧”的疗效,于是寒凉过度了。则疱疹内伏,于是小儿体温下降,再用柴胡桂枝汤透发,但是病主体质已虚,胃阳已损,无胃阳推动柴桂透邪之力,所以失治。在此紧急关头,充分观察小儿面色之青白,知脾阳已损,在有“病毒”的情况下,果断使用理中汤进行救逆,使得局面迅速改观,使治疗成功有了保障。疱疹由此开始透发,虽然疱疹较多,但是根本不需担心。因为体力增强,饮食及活动量增加,已是病变好转之明征。原方效不更方,再投理中升麻葛根汤,手足口病经温阳透疹之法而愈。
本病,小儿只有1。5岁,阳阳转化速度非常之快,在治疗期间必须严密观察,积极变方,才不致于误。用温阳透表法治愈“手足口病”这一病毒性疾病,仍脱离不了中医八纲的范畴,只要辩证得当,即使是病毒感染,照常可以用温阳之法,不必受“病毒”二字限制。本病治疗初期,本人就是因为受了“高热”,“病毒”等误导,于是治疗失误,好在亡羊补牢,终于成功。
2012-5-22胡梁谱中医主治医师写于湖北襄阳
2012-11-15 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