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以颈胸段多见,常以头、颈、肩部疼痛或感觉迟钝而引起患者注意,晚期的致残率较高,不容小视。在脊髓空洞众多症状之中,以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较为明显,常见上肢营养障碍,随病变发展,可逐渐波及上臂、肩带及部分肋间肌,引起瘫痪。
治疗脊髓空洞的三大方式
1、对症治疗
疼痛者给予镇痛剂、可给予B族维生素、三磷酰苷、辅酶A、肌苷等药物治疗。加强护理,防止关节挛缩,对痛觉消失者,要防止烫伤和冻伤。
2、手术治疗
对空洞较大、伴有椎管梗阻者可行上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如合并可能与病因有关的畸形.如寰枕区畸形及小脑扁桃体下疝者。可考虑枕骨下减压及进行手术矫治。还可行脊髓空洞引流术,主要目的是排除空洞内的液体,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
3、放射治疗
可试用放射性核素131I疗法,但疗效不肯定,现已很少应用。
脊髓空洞的疗效标准:
1、病情轻者,可随访观察。
2、由本病直接致死者少见,但病情常可因并发症而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3、大多数患者可停止进展,迁延数年至数十年无明显进展。部分患者进展至瘫痪而卧床不起,易发生并发症,预后不良。
4、脊髓空洞患者术后症状有缓解或保持不变,一般感觉减退的进步最少。继发于感染或炎症蛛网膜粘连的脊髓空洞症的治疗结果常常令人失望,此与大范围的粘连影响脑脊液的动力学有关。手术病人应定期随访MRI。
温馨提示: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萎缩【译】: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期需要注意预防感冒、感染。
【参考文献:《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学》《脊髓空洞症》】
2014-02-24 15: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