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飞蚊症是眼科门诊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是指视野中有飘动的细点、蝇翅、发丝或蛛网状阴影。生理性飞蚊症主要是由于玻璃体残留胚胎细胞纤维或血细胞,偶尔随着眼球的转动而浮到视野中来,对视力无明显影响,也不会随之而发展。无需处理。而病理性者大多数是由于眼内炎症、眼内出血或变性性疾病等而产生的,应给予治疗。现代临床上对自述有飞蚊症的患者已逐渐给予重视。我们对65例82只眼飞蚊症做了实验,散瞳后进行了玻璃体裂隙灯检查、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以了解各年龄段病理性的发病情况,并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可靠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对象就诊者:主诉为飞蚊症,部分伴有闪光感。本组65例共82只眼,均为广州总医院门诊患者,单眼48例,双眼17例;男32例41只眼,女33例41只眼;年龄20岁16只眼,30岁13只眼,40岁15只眼,50岁38只眼。病史3d~7年。本组患者不包括既往患过影响玻璃体的疾病者及做过影响玻璃体的手术者。
(2)检查方法:就诊后查视力,眼前节检查和眼压检查,结果正常后散瞳进行玻璃体裂隙灯检查、检眼镜、三面镜及VOLK全视网膜镜眼底检查。
2、结果
(1)眼底表现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生理性飞蚊症39只眼(47.56%);病理性飞蚊症43只眼(52.44%),其中50岁者26只眼,占同龄组的67.42%,<50岁者17只眼,占同年龄组的38.63%。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30例有眼底病变者中,视网膜变性8只眼,占所有被检查者的9.76%;视网膜裂孔6只眼,占所有被检查者的7.32%;色素膜炎6只眼,占7.3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只眼,占4.88%;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各3只眼,各占3.66%。见表1。
(2)3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直接检眼镜下未发现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译】由于玻璃体的牵拉形成裂孔,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是与老年人或高度近视的玻璃体和视网膜常有变性有关。)和色素膜炎;3种检查方法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发现率为100%;与全视网膜镜检查结果比较,三面镜可发现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色素膜炎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部分病例。见表2。
3、讨论
我们检查主诉飞蚊症患者65例的82只眼,47.56%为生理性飞蚊症,与国内外结果基本接近;52.44%为病理性飞蚊症,表明主诉飞蚊症患者中,1/2以上为病理性。故临床工作中对主诉飞蚊症患者,尤其是50岁者,散瞳后详查玻璃体和眼底十分必要。年龄50岁的主诉飞蚊症患者中单纯玻璃体后脱离或液化明显增加。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色素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依次为飞蚊症常见病因。
此外应特别强调,以飞蚊症为常见和主要表现的眼底疾病,其玻璃体混浊主要是周边葡萄和(或)视网膜病变所致。在本组中此类患者也占较大比例。这部分患者需散瞳作三面镜、全视网膜镜检查才可发现,否则临床容易漏诊。直接检眼镜检查,遗漏病例数目最多,可靠性差;三面镜与全视网膜镜检查结果比较,后者在病变的发现上更加广泛,原因是其不需要旋转,在观察视网膜中周部及赤道部时有更好的延续性、立体感,不会遗留死角。
本结果提示:飞蚊症患者应十分注意周边部眼底病变的可能性,并常需散瞳(散瞳【译】一种验光方法,叫散瞳验光,是在应用药物使眼睛的睫状肌完全麻痹,使之失去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的验光)作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尤其是老年人应避免局限于飞蚊症的诊断而延误病情。用全视网膜镜检查飞蚊症,比三面镜法结果更加可靠,值得推广。
求医网温馨提示:飞蚊症患者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视。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不吹太久的空调, 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多吃各种水果,特别是柑桔类水果,还应多吃绿色蔬菜、粮食、鱼和**。多喝水对减轻眼睛干燥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临床眼科学》《眼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
2014-01-15 10: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