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疾病是目前临床上仍不能克服的疾病之一,该疾病对于患者的损害较大,很多患者被该疾病困扰,鉴于该疾病的危害性较大,因此我们要做好该疾病的全面了解,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红斑狼疮疾病的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
经大量研究表明,红斑狼疮有遗传倾向性及家族发病聚集性。当家庭中某一成员患红斑狼疮,人类遗传基因研究发现: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与红斑狼疮的病因有关;先本性补体C4及C2的缺乏,也易发生红斑狼疮。目前世界上许多风湿病学家正在寻找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遗传因素作为一个内因,还要有某些外因参与才可能发病。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红斑狼疮的病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含有补骨脂素的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等具有增强红斑狼疮病人光敏感的潜在作用。红斑狼疮的病因与病毒感染有关。此外,有人认为,红斑狼疮的病因与结核感染、链球菌感染及其他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EB病毒和风疹病毒感染有关,但均无必定性根据。
3、内分泌因素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20岁-40岁的女性朋友,临床资料显示,红斑狼疮患者中无论男女又有雌酮羟基化产物增高,可见内分泌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如果男性的睾丸发育不全,就会经常发生红斑狼疮,这也说明了该病和内分泌因素有关。
4、免疫细胞紊乱
系统型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产生与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系统紊乱有关。T细胞和B细胞紊乱,还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耐受。系统型红斑狼疮患者,体内除抗ds-DNA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外,核小体是系统型红斑狼疮疾病,发生的促发抗原。此外,细菌DNA具有特征性核酸基序,可直接刺激TLR,具有潜在的免疫辅助特性,可诱导易感个体产生抗DNA抗体。在系统型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外来抗原的交叉反应,促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而自身抗原维持了ANA的持续产生。
5、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和体液微环境,提供了系统型红斑狼疮易感背景,但是系统型红斑狼疮的发生或病情活动,可能与环境或其他外源性刺激有关。其中,感染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感染可通过分子模拟,和影响免疫调节功能,而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应激可通过促进神经内分泌改变,而影响免疫细胞功能;饮食可影响炎性介质的产生;毒品包括药物,可调节细胞反应性,和自身抗原的免疫原性;紫外线照射等物理因素,可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这些诱发因素对不同个体的损伤,存在很大差异。
许多系统型红斑狼疮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年,即可出现血清学异常改变,从发病机制来说,系统型红斑狼疮是进展性的疾病,首先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出现临床症状。后天的诱发因素,可导致自身抗原释放、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促发细胞因子产生。
6、雌激素
红斑狼疮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育龄期女性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高9—13倍,但青春期前和绝经期后女性患病率低,仅略高于男性。正值育龄期的中青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远高于一般人群。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雌激素对红斑狼疮的病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抑制细胞免疫和增加自身抗体的形成。
7、疾病易感性
SLE不是单一基因的遗传病,而其发病与多种遗传异常相关,是一种多基因病,如HLA-DR2和HLA-DR3分子,及其各亚型与SLE的发病显著相关;纯合C4a遗传缺陷与SLE发病的风险相关;此外,SLE还与C1q、C1r/s和C2缺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8、其他因素
其他在日常生活中,如饮食不当,吃了虾、蟹、韭菜、芹菜、蘑菇、无花果和一些豆荚类植物等,住进新装修的房屋,染发等都可以诱发红斑狼疮。
求医网温馨提示:盘状红斑狼疮病人因胃肠道有炎症病变,消化吸收功能差,而油炸食物燥热不易消化,可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伤脾胃加重病情。油腻食物脂肪含量高,而盘状红斑狼疮病人血管有病变。盘状红斑狼疮病人多肾脏病变,患者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咸,如食盐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体内水,钠潴留。
【参考文献:《解读红斑狼疮》、《红斑狼疮从基础到临床》】
2013-12-31 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