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警惕牙齿矫正的认知误区

      如果你以为,牙齿只要还在、能吃东西就万事大吉,那就太低估口腔的承受能力了。人的口腔内有800多种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细菌斑块,它们会在牙床繁殖,导致牙龈炎、牙周炎等牙周病的发生。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对于口腔健康的认知还有一定的盲点,这些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护牙习惯中存在着哪些“致命伤”。

      1、重看牙不重检查

      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中年人中,近12个月内,去口腔科就诊者占12.5%,主要是因为牙痛,但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的连1%都不到。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平时不检查,等牙疼得受不了才去治疗。一次挂号检查不过十元左右;但若是发现牙垢、虫牙、牙洞等问题再治,少则几百元;若是一直不管不顾,最后到了要种牙的地步,可能就得花上万元了。

      2、重大人不重小孩

      很多家长自己非常重视牙齿健康,但欠缺保护小孩口腔健康的知识和意识,因为过于宠爱孩子,让他们随意吃零食,尤其是甜食,是发生龋齿的最大诱因。口腔专家表示,一个人的牙齿好坏是从胎儿时就开始的,幼儿期的口腔健康几乎关系着人的一生。家长不仅要在孩子三四岁时教他们刷牙,还要在饮食上下功夫,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少吃零食,少喝碳酸饮料。

      3、重刷牙不重洗牙

      如果说早晚刷牙是“日常打扫”,那洗牙就是“大扫除”了,可以彻底清除牙齿上的菌斑和结石,预防牙周病。可很多人不仅不知道洗牙有多重要,还误以为洗完牙后牙缝“变”大了、牙齿漏风、短时间对冷热的刺激更为敏感,是“洗牙洗出了问题”。专家看来,这些人其实是把洗牙当成了“替罪羊”。其实,这些问题牙齿本身就有,只不过此前被厚厚的牙石、烟垢,茶渍等包裹住了。如果你的牙缝本来不大,洗牙是绝不会使它变大的。

      4、重速度不重效果

      即便是刷牙,很多人也不合格。你每次刷牙的时间有2分钟吗?如果没有,那很遗憾,你的牙齿并没有“打扫”干净。每次只花几十秒,牙齿是刷不干净的。2分钟是最基本的刷牙时间。研究表明,每次刷牙时间最好在3分钟左右才能保证口腔清洁,并提高牙齿表面的抗脱钙、防龋能力。

      5、重牙齿不重牙龈

      很多人特别在意自己是不是有蛀牙,却从没想过牙龈出血、肿胀意味着更严重的牙周病。有专家指出,有了龋齿坏的只是一颗牙,得了牙周病坏的则是一排牙。“健康的牙龈不出血”,一旦出了血却不在意,炎症就会逐渐向深部发展,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龈萎缩,最后引发牙齿松动,甚至是脱落。

      求医网温馨提示:牙齿矫正是利用矫正装置的机械作用,使牙齿完成类似生理性地移动,诱导牙齿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正规安全的矫正移动是不会引起任何病理性结果,不会造成牙齿的松动,更不会让牙齿早掉。如果感觉牙齿松动,可能是心理原因。若确实明显感到松动,可能是由牙周炎等疾病引起的,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牙齿真要命》、《家庭护理保健百科》】

    2013-12-23 16:28:59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