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是个多因素的疾病,对于其病因学说,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不断地研究和争论,使牙周病的病因学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越趋完善、科学、理性化的现代牙周病病因理论。虽然某些观点仍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但对其认识程度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1、牙菌斑
大量的研究表明,牙周病的发生与菌斑内的细菌积聚密切相关,尤其是革兰阴性厌氧菌。而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 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细菌性群体, 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非常容易在口腔内形成,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厌氧菌所独有的致病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并且有实验表明,牙周病致病菌内毒素含量越高,炎症破坏程度越重。 而在体内,内毒素正是通过对细胞的直接毒害作用,来对牙周组织造成破坏。
牙周病是菌斑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细菌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始动因子。 研究证实,在口腔内定居的细菌有300多种,而与牙周病有关的细菌有 :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菌(P•g)、 中间普氏菌(P•i)、直型弯曲菌(C•r)等。 现代理论观点恰恰认为牙周病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某此类型的牙周病是由外源性的特殊致病菌感染所致,而另一些类型可能由内源性的口腔固有菌群比例失调或某些细菌过度增殖而成机会感染所致。
2、局部因素:
1、菌斑是指粘附于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冲洗等去除。现已公认,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2、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牙石又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在牙颈部沉积较多,特别在大涎腺导管开口相对处如上颌磨牙的颊侧和下颌前牙的舌侧沉积更多。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龈袋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视,必须用探针探查,方能知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龈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邻面和舌面较多。
3、全身因素:
牙周病的发生,局部因素是主要的。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发展中属于促进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变牙周组织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于患病,并可促进龈炎和牙周炎的发展。全身因素包括有:内分泌失调、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的分泌量异常。饮食和营养方面可有维生素C的缺乏、维生素D和钙、磷的缺乏或不平衡、营养不良等。
两类人最易患牙周病
医师根据临床经验指出,有两类人是易患牙周病的高危险群:
第一类,自恃牙齿状况极佳、从来没有蛀牙,很少找牙医的人。人的唾液可分为酸性和碱性,唾液酸性的人易在牙齿表面形成酸蚀脱钙作用,很容易蛀牙,会痛,所以知道找牙医治疗,得牙周病的机率较小;
而唾液偏碱性的人,牙齿表面不易遭到酸蚀,不易有蛀牙,但却因碱性唾液中含钙离子较多,很容易钙化形成牙结石。而牙结石就是造成牙周病的主因之一。
第二类,个性急躁的人。由于性急,刷牙时间总是匆匆忙忙,不能牙齿面面刷到。性急的人刷牙时既快又太用力,容易造成牙肉受力部分发生萎缩。
专家表示,牙周病还和心脏病相互关连。据统计,牙周病患者患致命性心脏病的机率,是一般人的两倍,中风的机率为一般人的三倍。
求医网温馨提示:由于口腔的环境特殊,牙周病的治疗成了一个系统工程。牙周病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和维护,否则极易复发。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疾病,防止牙周组织进一步遭受破坏,营造健康的口腔环境,尽力保留牙齿,保存牙列的完整性,但是牙周组织已经发生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参考文献:《牙齿疼痛》、《健康从牙齿开始》】
2013-12-20 1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