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患者个体过敏体质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哮喘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目前,哮喘的相关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存在有与气道高反应性、IgE调节(IgE【译】:免疫球蛋白lgE是指人体的一种抗体,它存在于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Ig,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和特应性反应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中主要包括某些激发因素,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二氧化硫、氨气等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吸入物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药物,如普萘洛尔(普萘洛尔【译】:别名心得安,可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阿司匹林等;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可概括为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气道免疫-炎症机制:
1、气道炎症形成机制: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外源性变应原通过吸入、食入或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后被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内吞并激活T细胞。一方面,活化的辅助性Th2细胞产生白介素如IL-4、IL-5、和IL-13等激活B淋巴细胞,使之合成特异性IgE,后者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表面的IgE受体。若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可与结合在细胞表面的IgE交联,使该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炎症细胞侵润(炎细胞浸润【译】:医学上把炎细胞在炎症灶聚集的现象称炎细胞浸润),产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
2、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患者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国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特征,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来量化和评估,有症状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几乎都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3、气道重构: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表现为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化生、平滑肌肥大/增生、上皮下胶原沉积和纤维化、血管增生等,多出现在反复发作、长期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构使支气管哮喘患者对吸入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出现不可逆气流受限以及持续存在的气道高反应性。
4、神经调节机制:神经因素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支气管受复杂的自主神经支配,除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外,还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支气管哮喘患者B-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而患者对吸入组胺和乙酰甲胆碱反应性显著增高,提示存在胆碱能神经张力的增加。
5、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生,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有些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其支气管哮喘症状在运动时出现,称为运动型哮喘。此外,临床上还存在没有喘息症状的不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或其他症状。对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异性哮喘【译】: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对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成为胸闷变异性哮喘。
6、体征:发作时典型的体型是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非常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沉默肺【译】:哮喘发作时,用听诊器反而在肺部听不到哮鸣音,医生诊断为临床上罕见的“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发现,故未闻及哮鸣音,不能排除支气管哮喘。
【本文由天津国泰医院 姚儒省供稿】
2013-12-18 14: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