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患有疾病的时候共同感觉就是疼痛,那么大家为何不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了解一些疾病的病因,就可以做到相应的预防,这样不就大大减轻了疾病的发生吗。如果大家了解直肠息肉的病因有哪些,知道了病原的所在,我们就可以去预防。
说到了直肠息肉,那么就不得不说一些直肠息肉的病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直肠息肉病因繁杂,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组织结构异常 如幼年性息肉,即属错构瘤性息肉。
2.基因遗传 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人常有家族性发病史。
3.感染 部分息肉可由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直肠黏膜,由肠道炎性病变增生而致息肉,如肠结核,肠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发病机制
1.分类 病理上常将息肉分为2类: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2.病理
(1)管状腺瘤:最为常见,多数是单个,有蒂,直径一般在1cm以下,在肠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黄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颜色接近正常黏膜,质软;大腺瘤如樱桃或草莓,表面有浅沟或分叶状,色暗红(图2),很少癌变,镜下形态可有不同程度改变,轻者为轻度腺体增多,上皮细胞无异常,重者不仅腺体明显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及染色也呈不典型改变,核分裂增多(图2),进一步发展出现腺体细胞多形性,间质浸润(图3),即被认为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2)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呈绒毛状,菜花状突出于黏膜表面,病变范围限于黏膜层,瘤体质地柔软,广基无蒂,体积较管状腺瘤大(图 4),镜下绒毛状突起呈分支状,形成一个细长乳头状花冠肿物(图5),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90%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易癌变。
(3)幼年性息肉:又称先天性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有70%~80%发生在直肠,多为单发,小于1cm,青春期后有自然消失倾向。
(4)炎性息肉(假性息肉):发生在大肠炎性疾病的再生与修复阶段,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血吸虫病等,常为多发,无蒂,体积较小,直径很少超过5mm,是其特征(图6A),颜色多较浅,有的亦可以有蒂,病程较长时可增大至几厘米,镜下见腺体变长伴有腺腔内反折,形成锯齿样外观(图6B),核分裂活性增加仅仅见于基底部,上皮细胞具有不明显的位于基底的细胞核,胞浆丰富,充满黏液,表面上皮下的基底膜增厚,表面上皮呈微乳头外观,增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多发生在直肠,多在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形遗传性疾病,大肠内布满息肉状腺瘤,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图7),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多在12岁以后发生。
温馨提示:在日常中,大家都应该多注意以上引起肛肠息肉的原因,来做好其的预防工作,以避免自己受到它的侵害,造成了生活中的困扰,从而健康的享受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实用肛直肠外科治疗学》、《肛门直肠病学》】
2013-12-16 1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