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对于我们的健康与很大的伤害,我们不希望自己长时间的被该疾病所困扰,由于很多患者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不是很了解,对于如何正确诊断出自己是否患病也很迷茫,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方法。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需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及关节软组织损伤相鉴别:
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临床症状相近,一般类风湿性关节炎都伴有多发佳关节炎.反复发作,左右对称;常累及四肢小关节,部分病例关节肿大、变形、强直,类风湿因子阳性,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等,X线表现及关节液检查,也可协助鉴别。
2、关节软组织损伤
因关节局部组织挫裂伤而引起关节腔内血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腔内大量积液的临床表现比较相似。
2、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1、临床分析
一般为多个关节受累,四肢小关节最常受累,左右对称、反复发作。有的病例出现关节肿大、变形或关节强直。
2、一般都有轻度至中度贫血,为正细胞正煞费苦心素性贫血,如伴有缺铁,则可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在活动期可略有增高,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与疾病的活动相关。多数病例的红细胞沉降率在活动性病变中常增高,可为疾病活动的指标。血清铁、铁结合蛋白的水平常减低。
3、关节液检查
关节液小可杏细胞成分(多形核和单形核细胞)、异常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IgG、IgM等)。此外还可检测出纤维软骨碎片、软骨素。
4、生化检查
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等。
5、X线检查
早期可无骨质改变征象。在关节内有渗出积液时,关节间隙明显增宽,躲突前下移位。病变进展时,熙突和关节窝均可出现骨质破坏和疏松,很少有成骨征象。
6、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蛋白电泳显示IgG、IgA及IgM增多。C反应蛋白活动期可升高。
7、类风湿因子及其它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 IgE型RF等类型。目前临床多限于检测IgM-RF,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是聚苯乙烯微粒乳胶凝集试验(LAT)和羊红细胞凝集试验(SCAT),这两种方法对IgM-RF特异性较大,敏感性较高,重复性好,检测IgM-RF在成年RA患者3/4阳性。IgM-RF高滴度阳性病人,病变活动重,病情进展快,不易缓解,预后较差,且有比较严重的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阴性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须结合临床。此外RF为自身抗体,也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与免疫有关的慢性感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j?gren氏综合征、慢性肝炎、结节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此外正常人接种或输血后亦可出现暂时性RF(+)。RA患者亲属亦可发现RF阳性。正常人尤其是高龄才可有5%呈阳性,故RF阳性,不一定就是 类风湿关节炎,但结合临床仍为诊断RA的重要辅助方法。
近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抗 类风湿关节炎协同核抗原抗体(抗RANA抗体)的阳性率(93%~95%),明显高于其他各种类型关节炎的患者(约19%0)及健康人(约16%),可作为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的一项有力证据。
抗核抗体在 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率约10%~20%。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重症者及伴关节外病变者可下降。
8、关节腔穿刺可得不透明草黄色渗出液,其中中性粒细胞可达1万~5万/mm 3 或更高,细菌培养阴性。疾病活动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类风湿因子和IgG补体复合物形成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regocyte)。渗出液中初体的相对浓度(与蛋白质含量相比较)降低,RF阳性。
求医网温馨提示:注意饮食,饮食上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烹调方式应以清淡爽口为原则,少吃辛辣,油腻及冰冷的食物。多吃开胃的食物如大枣,薏仁等,尤其薏仁具有去湿祛风的作用,煮成薏仁粥或和绿豆一起煮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要,尽可能的减少脂肪的摄取,热量来源要以醣类和蛋白质为主,如果是体重超过标准,要逐渐减轻体重。若身体属热性,应多吃西瓜、绿豆等食物;若属寒性,则应吃羊或牛肉等,不过摄取量不宜过多。
【参考文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特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指南》】
2013-12-09 1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