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月经不调患者的用药指南

      月经不调看似只是小病,但是如果不能彻底治愈该病,患者将会遗留下难以治愈的病根,严重影响之后的生活。调理月经不调的最佳途径首先是要养成一个规律的生活习惯,若调理无效则需使用一些常见药物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中药

      月经是女性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正常的月经表现为有一定的周期性,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比较正常和固定。中药对女性的月经不调和痛经有着很好的效果,与西药相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小,在此建议用中成药治疗月经不调与痛经。


    月经不调患者的用药指南

      女性在月经期间一般常有的疾病主要是月经不调和痛经。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异常和月经量的异常。痛经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西药对此病无肯定疗效,止痛片只能缓解一时之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药在这方面却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是痛经、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中医中药对此辩证施治往往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更多月经不调用药查询>>>

      用于经通的常用药物如下:

      1、妇科得生丸 解郁调经。用于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经色暗紫,淋漓不畅夹有血块,胸肋乳房作胀等气滞血瘀型痛经。

      2、经丸(片) 活血散寒,温经止痛,用于小腹冷痛,遇热则舒,行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等寒湿凝滞型痛经。

      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中药如下:

      1、益母草膏 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2、当归丸 养血补气,调经止痛。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3、加味逍遥丸 舒肝清热、健胃养血。用于两肋胀痛,倦怠食少,月经提前。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切忌气恼劳碌。

      4、乌鸡白凤丸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

      5、七制香附丸 开郁顺气,调经养血。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page]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服药时间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4个阶段。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及月经前后出现的腹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在月经的不同阶段,人的气血表象也不同,治疗重点和用药原则也不一样。因此调经药的服用时间是疗效的关键。


    月经不调的治疗用药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4个阶段。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及月经前后出现的腹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在月经的不同阶段,人的气血表象也不同,治疗重点和用药原则也不一样。因此调经药的服用时间是疗效的关键。

      月经不调患者的用药指南

      女性的月经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在月经的不同阶段,人的气血表象也不同,其治疗重点和用药原则也不一样。因此调经药的服用时间是疗效的关键,而且症状不同,服药时间也不一样,必须适时服用。

      经期用药主要以养血、和血、调精为原则,以达到通畅下行的目的,常用的传统中药验方有四物汤等。在卵泡期主要以充养胞宫、补阳、填精、养髓为原则,传统中药验方有乌鸡白凤丸等;在排卵期是温肾和血,促进排卵,传统中药验方有十全大补丸等;在黄体期则多为养护,以使胞宫进一步充盈,传统中药验方有六味地黄汤等。相关文章: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按摩手法

      治疗时要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常用的药物有芩莲四物汤,一般在月经前4―5天开始用药,服到月经后,一共服10天,需要治疗2―3个月经周期;而痛经患者多由寒凝气滞血淤引起,痛经丸是治疗该症最常用的药物,一般在经前4天开始服药,时间为一周。需要注意的是,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病因完全不一样,必须先确定痛经发生的原因,再行对症治疗。

      对于月经量少的人,多由气血亏虚、气血不足、肾虚或精血不充引起,服药一般选在月经结束后,用药半个月左右;而月经过多患者主要是缘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凝血机制不好,中医认为气虚统摄失控、血热妄行,或者是血淤导致新血不能归经所致,用药宜在行经前以及经期。

    2013-10-28 10:23:41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