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
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
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
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
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
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1.5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
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 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49.7%),显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无效47例(6.9%),总有效率93.1%。
2013-10-18 14: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