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来源(histologic origin)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肿瘤为多见,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为间叶组织肿瘤如管型瘤、纤维瘤等。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上皮源组织来源最多,尤其是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较少,主要为纤维肉瘤、骨肉瘤等。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等也可**于口腔颌面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资料表明,口腔颌面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占71.17%。病理分类占前10位的肿瘤依次为: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低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共5815例,占总数的88.93%。
好发部位(primary sites)
口腔癌的好发部位顺序,根据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在西方国家,除唇癌外,口腔癌中以舌癌最多,口底癌居其次。我国的资料则表明:在60年代以牙龈癌最多,而在近年舌癌却跃居第一,牙龈癌退居其次(有的地区颊黏膜癌居第2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66~2002年收治 5746例唇及口腔癌患者,舌癌占42.6%,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53~2000年3435例唇及口腔癌的资料亦表明,舌癌占 29.9%,占优位,颊癌居次位。
舌癌在国内外均属高发,不同的是口底癌在西方国家排第2位,而在我国排位则靠后。好发部位的差别,与人种、地区、各种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均有一定关系,有必要作深入研究。
地区与种族差异(areas and ethnic variations)
口腔癌在全世界均有发现,但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如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和越南,这与当地居民咀嚼烟草和槟榔的习惯有关。口腔癌在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也有不同,如在新加坡,印度族人口腔癌的发病率高于华人和马来西亚人,非洲裔美国人与白人男性的癌症发病率显著不同。除与某些习惯有关外,也涉及种族易感性、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2013-10-17 15: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