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诊断胃萎缩的主要依据

      胃萎缩,粘膜皱壁平滑,粘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像小肠(肠化),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骨粘膜的基本病变:

      1、胃粘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判断腺体是否发生萎缩,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①腺体的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亦减少,因而腺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使残留的固有腺体不规则分布。

      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宽,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③固有腺体减少,代之以生化的腺体,正常腺体减少,化生的腺体越多,则萎缩程度越重。

      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为一种增生的小腺体代替。

      凡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病变者,均可看作为腺体萎缩的表现,腺体萎缩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门,后胃体,先小弯部,后大弯侧。


    诊断胃萎缩的主要依据

      2、增生:当腺体有萎缩﹑消失时,常伴随颈部腺体的增生,这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代偿现象。

      3、增生:是指腺体在增生基础上,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现象,即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此种增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肠腺化生的腺体更为常见,不典型增生的腺体常呈灶性分布,与周围腺体一般有较清楚的分界,有时,仅可见少数几个腺体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

      4、化生:是指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体,变为其他类型的胃腺或肠道的腺体,如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

      ①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是指胃粘膜的任何一种腺体变成了小肠的腺体,最常见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肠上皮化生,先从腺颈部上皮开始,然后向粘膜表面上皮及腺体深部发展,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实为小肠腺化生,它与大肠腺的区别就在于有潘氏细胞。

      ②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及胃底腺萎缩时出现的一种变化,如活检确系取自胃体部,在粘膜内见有幽门腺,可认为是化生,特别是取自大弯部的粘膜,如见有幽门腺,可肯定为化生。

      5、癌变: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癌变可从粘膜的不同深度开始,有的从粘膜表面上皮开始,活检易于发现,有的从粘膜深部腺体开始,如活检取材较浅,则不易发现,此种情况应予注意。

    2013-10-16 15:23:41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