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清楚早发现早治疗是**疾病的重要保障,但是诊断食道癌的具体方式应该针对患者病情进行选取,这样才能更有效率,避免患者误入歧途,延误病情治疗。那么,诊断食道癌的方式都有哪些?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诊断食道癌的方式都有哪些?
1、X线检查:早期食道癌X线钡餐造影的征象有:黏膜皱襞增粗,迂曲如虚线状中断,或食道边缘毛刺状;小充盈缺损;小溃疡龛影;局限性管壁僵硬或有钡剂滞留。中晚期病例可见病变处管腔不规则狭窄、充盈缺损、管壁蠕动消失、黏膜紊乱、软组织影以及腔内型食道癌的巨大充盈缺损而管腔变宽的矛盾现象,其近端有轻至中度的扩张和钡剂滞留。
有助于食道癌诊断的检查
2、道黏膜脱落细胞检查:将双腔塑料管线套网气囊细胞采集器吞入食道内,通过病变处后充气膨胀气囊,再缓慢拉出气囊。取网套擦取物涂片做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可达90%以上,常能发现一些早期病例。
3、镜检查:内镜可直接观察病灶的形态,并可在直视下做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还可合用活体染色法,提高检出率。用甲胺苯蓝染色,食道黏膜不着色,但癌组织可染成蓝色;用Lugol碘液,正常鳞状细胞因含糖原而着棕褐色,病变黏膜则不着色。
4、道CT扫描检查:CT可褚晰显示食道与邻近纵隔器官的关系。如食道厚度>5 mm,与周围器官分界模糊,表示有食道病变存在。CT扫描可充分显示食道癌病灶大小,肿瘤外侵范围及程度,有助于确定外科手术方式,放疗的靶区及放疗计划。但CT扫描难以发现早期食道癌。
相关文章:盘点食管癌疾病的治疗方法
诊断食道癌的X线检查
1、检查前准备
患者在检查前2~4小时,禁止一切饮食,避免食物的残渣存留食管,影响诊断。其次可以减少食管黏液的分泌,使食管黏膜面钡浆的附着良好,食管黏膜造影清楚。对于早期食道癌的检查极为重要。
2、检查方法
进行食管造影前**进行胸部及上腹部透视,了解食管通路器官是否有正常变异或肿块致密阴影,以免误诊。采用食管多轴透视,立位或卧位观察,摄取左右斜位点片,颈段食管病变较好采用正位摄片。造影剂的使用一般可采用较黏稠钡剂,效果较佳;若患者吞咽困难,应使用稀钡剂;若临床怀疑有食管瘘形成,应采用碘造影剂。常规食管钡餐造影,**摄取全食管黏膜相及充盈相,也可以采用腹部加压法造影。
由于钡剂在食管管腔流速过快,不利于详细观察,往往容易漏诊。腹部加压法可以减低造影剂流速,使造影剂在食管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详细观察,对于上段食管肿瘤,检查较为满意。双重对比造影为最简便的方法,即患者吞钡后立刻吞咽气体。常使用双重对比造影剂,或在进行双重对比造影前,肌内注射 654-2,使食管蠕动消失,成为低张力造影,对于食管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皱襞观察较为满意,有利干小肿瘤的发现。[page]
内镜检查有助于食道癌的诊断
1、食管吞钡X线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明确性质。
2、食道癌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后观察疗效和追踪随访或治疗后复出现症状,需排除复发的病人。
3、食道癌的内镜治疗。电子内镜检查联合活检和/或细胞学刷检是目前诊断食道癌的金标准。
4、食道癌癌前病变的追踪观察(如:中、重度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食管憩室、息肉,乳头状瘤,Barrett食管等)。
有助于食道癌诊断的检查
诊断食道癌的特殊内镜检查
1、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出癌变侵犯食管壁的深度和范围,周围器官和淋巴结有无转移,为食道癌分型、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超声内镜通过观察纵膈、贲门部淋巴结来判断转移的可能性。
2、放大内镜
放大内镜兼有常规内镜和放大观察双重功能,可将常规内镜所见的病变放大35~170倍再进行观察,可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形态或黏膜下血管形态,然后在局部酌情喷洒Lugol液或甲苯胺蓝,以使病变在放大内镜观察更加清晰,故又称放大染色内镜。利用放大内镜的放大效应和上皮细胞对色素的内吞作用,观察食管上皮细胞的细微结构,对早期黏膜病变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胃镜。食管癌的治疗导航地图
3、染色内镜
又称色素内镜,内镜直视末发现典型病变,但有可疑改变时,可进行局部染色,根据染色差异取活检,能发现早期癌。
4、窄带成像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主要临床用途是首先从较远的视野发现病变,确定病变范围,然后近距离放大以识别黏膜细微形态和毛细血管模式的改变,鉴别病变性质。
2013-10-10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