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尿毒症的前提是有一个明确的诊断结果,帮助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可见诊断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诊断尿毒症重点依据是什么?为了帮助患者查看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面小编就具体为大家讲解。
通过血肌酐指标诊断尿毒症
血肌酐指标超过445μmol/L时,可以认为已经进入早期尿毒症,当血肌酐超过707μmol/L时可认为已进入尿毒症阶段。但是血肌酐指标与机体营养状态、肌肉质量等有关,因此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肌肉萎缩患者、截肢患者、过于消瘦的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血肌酐水平往往偏低,儿童、老年人都可以出现血肌酐水平降低,因此需要更加精确测定来判断。
具体解析尿毒症诊断依据
一般来说,血肌酐指标可以反映肾衰患者的肾功能状况,血肌酐水平越高,表明肾功能的损伤程度越严重;反过来,肾功能损伤越严重,血肌酐水平则会更加增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过程。
血肌酐水平在肾功能下降时是平行上升的。但由于肾脏本身具有强大的储备能力,疾病早期它可以通过组织学肥大、功能性代偿、改变尿量、尿的成分以及酸碱度等一系列调节能力,维持内环境稳定。因此,疾病早期可以不出现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如果肾脏疾病在早期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得到良好控制,随着疾病不断进展,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尿毒症阶段。因此,对于尿毒症的高危人群来讲,血肌酐指标的测定,可以帮助判断肾脏功能损伤是否已进入尿毒症时期。
推荐阅读:尿毒症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诊断尿毒症
传统的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即存在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脏损害,如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即可诊断为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但事实上临床所见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变化多、表现不一,如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可很轻微甚至不出现,也可无肾脏病变临床表现。因此对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诊断应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患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角度去诊断,而出现肾脏病改变对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主要诊断依据:1.严重溶血性贫血的依据。2.血小板减少。3.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蛋白尿、红、白细胞及管型尿等尿检异常。4.血涂片有异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凝血异常,凝血酶时时间延长,FDP增高。5.肾活检证实为肾脏微血管病、微血管栓塞。[page]
诊断尿毒症的基本步骤
1、病史及症状
既往多有各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及痛风病等病史。早期常有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和夜尿多,逐渐出现少尿、浮肿或血压高。多数病人口中有异味、口腔粘膜溃疡、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可有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肢体麻木、嗜睡或躁动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有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者,提示并发尿毒症性心肌病,咳嗽、咯痰或咯血、夜间不能平卧者,提示并发肺水肿或尿毒症性肺炎;少数病人胸闷、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可能为心包积液;如皮肤瘙痒、骨痛或肌肉抽搐,甚至行走不便,提示并发继发性甲旁亢或肾性骨病;病人易罹患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等。
具体解析尿毒症诊断依据
2、体格检查
多数血压高、贫血貌或面色黝黑,颜面部或下肢浮肿。可有精神神志异常、全身或局部出血、呼吸浅快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肺部干湿性罗音、心界扩大、胸膜或心包摩擦音、心率或心律改变、肝肿大及腹水等症状。
3、影象学检查
B超示双肾体积缩小,肾皮质回声增强;核素肾动态显象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核素骨扫描示肾性骨营养不良征;胸部X线可见肺淤血或肺水肿、心胸比例增大或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相关阅读:尿毒症饮食与透析并行
4、肾活检
肾穿刺活检可能有助于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原发病的诊断。
5、鉴别诊断
当无明显肾脏病史、起病急骤者应与急性肾衰相鉴别。严重贫血者应与消化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相鉴别。此外还应重视对原发病及诱发因素的鉴别,判定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6.肾功能测定
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纯水清除率测定异常。核素肾图,肾扫描及闪烁照相亦有助于了解肾功能。酚红排泄试验及尿浓缩稀释试验均减退。
2013-10-10 16: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