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诊断丙肝患者的主要依据

      丙型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严重慢性疾病,传染能力极强,可通过血液、性传播也导致发病。丙肝的治疗较为缓慢,涉及范围面更广,长期不愈的话容易诱发肝硬化或肝癌等严重疾病。所以在病情严重之前及时诊断丙肝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小编就具体为大家介绍。

      丙肝的特异性诊断方法

      1、丙肝病毒核糖核酸定性检测一一PCR法。

      2、丙肝病毒基因型测定。现在多数学者认为HCV有6个基因型和11种亚型。研究表明,基因型与HCV致病性、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及干扰素疗效都有一定关系。


    诊断丙肝患者的主要依据

      3、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这种检测的主要方法有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现在多采用第二代及第三代制剂,提高了检出度,并提前了检出时间。但这两种方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仍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假阴性;另外作为HCV感染的早期指标,无法说明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携带者,也无法判断其传染性。

      4、丙肝病毒核糖核酸定量检测。这种检测的主要优点为高敏感性,目前在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上应用较为广泛。缺点是重复性差及在高水平HCV-RNA时缺乏动态变化。推荐阅读:丙肝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5、重组免疫印迹法。实际上相当于同时检测2-4个抗-HCV,其意义在于确定是否有丙肝病毒感染,但该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区分感染的阶段,而且方法比较复杂。

      确诊丙肝需做哪些检查?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那么确诊丙肝需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丙肝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 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丙肝病毒指标阳性加上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即可明确诊断为丙型肝炎。[page]

      初步诊断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依据

      1、胆色素代谢异常:肝功能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出现胆色素代谢异常,造成黄疸、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

      2、水肿:肝功能异常时,钠、钾、铜、钙、镁、磷、锌等电解质失衡,水钠滞留在体内,可造成水肿。

      3、消化功能减弱:肝功能异常时,肝细胞持续受到损害可造成消化功能减弱,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诊断丙肝患者的主要依据

      4、白蛋白合成障碍:肝功能异常导致严重白蛋白合成障碍时,患者可出现腹水、胸水等症状。

      5、维生素类代谢障碍:肝功能异常可导致维生素类代谢障碍,患者可出现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

      6、乏力嗜睡:肝功能异常可引起转氨酶升高,患者会出现乏力、易倦、思睡等较为典型的症状。

      诊断丙肝的病原学依据

      1、抗-HCV:抗-HCV阳性,表明机体有HCV感染,但不能区分是过去曾经感染已快痊愈还是现在仍然携带有HCV。由于目前检出的抗 -HCV不是中和抗体,因此抗-HCV阳性并不代表机体已获得了免疫力。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抗-HCV与HCV-RNA密切相关,含有高滴度抗-HCV的血浆仍具有传染性,而且慢性丙肝患者的抗-HCV阳性检出率很高,因此抗-HCV并没有保护作用。最近有人提出抗-HCVIgM抗体可作为诊断早期HCV 感染的指标,其出现早于或与抗-HCVlgG同期出现。

      推荐阅读:丙肝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2、HCV-RNA: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中HCV-RNA的敏感性很高,只要标本中含有极微量的HCV-RNA即可被检出。并且HCV-RNA阳性表明体内存在HCV现症感染。此外,HCV-RNA还可用于其他体液和组织标本的检测及判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2013-09-29 16:49:23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