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原则方法

      近几年脑瘫的患病人群不断扩大,众多的脑瘫患者给社会和家庭都带去了沉重负担,因此在其治疗上不可放松警惕,要知道越早治疗脑瘫患者康复的机率就会越大。那么,如何治疗脑瘫效果最好呢?请听小编的具体介绍。

      治疗脑瘫的关键点

      1、早诊断、早治疗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到了6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已基本发育完善并专一化。因此,超过6岁再开始各种功能的训练就可能有较大的困难。对于那些年龄较大,又未接受过早期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由于长期的异常姿势和反射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顽固的、难以纠正的异常运动模式。特别是那些重度痉挛的患儿,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常常使其痉挛进一步加剧,最后导致不可逆的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给康复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


    脑瘫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2、综合治疗、持久以恒

      无论是哪一种功能障碍,仅仅使用单一的治疗措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也一样,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疗法,进行反复训练,又要配合其他措施如物理疗法、针灸、按摩、推拿、心理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另外家长和康复人员进行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3、康复训练、因人而异

      由于每个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和潜在能力不同,治疗师和家长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当患儿不能很好地按计划完成训练项目时,应及时检查原因,重新制订适合患儿的训练计划。注意所有的训练项目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患儿的实用功能,为他以后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治疗脑瘫的基本原则

      在临床接诊过程中,有很多脑瘫患者或家属在选择治疗方式上很盲目,由于急于求医治疗的愿望,往往浪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更可惜的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觉得有必要提醒脑瘫患者或家属,在治疗上一定要慎重选择。

      脑瘫分为八种类型,其中75%为痉挛型脑瘫,可以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也尤为重要。很多病人选择矫形康复的方法,在手术后很短时间内会造成畸形复发,痉挛仍存在。[page]

      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

      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改善脑功能的药物,利用此类药物,促进脑的新陈代谢,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减轻脑缺氧,补充脑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及轴突的生长都有良好作用。可以适当选用一些促进脑损伤修复和发育的药物,如B 族维生素、肽类、蛋白质;脑细胞活化剂,常用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用施捷因、施普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量合剂等。


    脑瘫的专业治疗导航地图

      现手术对抗痉挛的方法主要有FSPR及矫形手术等。痉挛型脑瘫常出现下肢严重畸形,如剪刀步(即内收肌张力增高)、尖足(即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等,如一期FSPR手术后肌张力未的到充分缓解,再配合二期矫形手术和肌腱延长术,加以康复功能训练,效果明显。

      功能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增强非痉挛肌肉的肌力,改善平衡功能,避免或减少关节挛缩,改善运动功能。人的神经-骨骼肌及与其相连的骨与关节,完全遵循着用进废退原则以适应于需要的变化,脑瘫患者更强调了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术后早期正确有效的功能训练,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自身的运动潜力。由于精神状态的改变,可通过神经系统而作用于其他系统,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功能活跃,消化功能增加,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组织修复。

      术后功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方法、程序、时间、强度视不同的脑瘫类型、手术类别、固定方法而定。一般的要求是矫形术后膝、踝关节已制动者,尤其是做了肌腱移位术的患者,术后第三天即应鼓励患者做抬腿运动,固定期内肌肉在固定器内主要以固定关节的肌肉等长收缩运动,即静力性收缩训练,和未固定关节的关节活动为主。患肢肌肉收缩,既可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减少肌肉间的粘连,消除肿胀;又可减慢肌肉萎缩。相关文章:轻度小儿脑瘫有哪些症状

      外固定移除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早期由于制动和肌腱离断,所以早期康复以肌力训练为主。常用的方法为患肢负重及抗阻运动,增加肌力和肌耐力。为维持和增加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对使活动度受限关节的肌肉施以牵伸,为维持肌肉弹性,每次牵伸不宜超过15秒,反复牵伸进行5分钟。对平衡比较差的患儿进行平衡训练,按照静态,自动态到他动态的顺序进行。早期过后主要进行功能训练,大体顺序按照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2013-09-12 16: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