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中药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生活中属于比较常见的关节疾病,会给很多患者带来伤痛,类风湿的治愈难度比较大,很多人长期被类风湿关节病所困扰,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关节严重变形,这给他们的生活与工作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1.中医治疗:

      1、中成药:麝香祛风湿膏、消痛贴、骨刺消痛胶囊等。

      2、针灸治疗:

      有单独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也有针药并施或用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者。

      ①温针壮督法治疗: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配以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

      ②温针加消尪汤治疗:方法为针刺华佗夹(第1颈椎至第5腰椎,椎旁左右共48穴),临床常用34穴,在督脉旁5分处。肢体穴位取八邪、阳池、足三里、血海。每天上午先针刺四肢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将艾炷(条)套在针柄上点燃,于艾炷(条)全部熄灭后出针;然后再在华佗夹脊施针刺治疗,手法同上,不行温针。在针灸的同时,内服汤药(丹参30克,当归尾、川牛膝各20克,三棱、莪术各10克,桂枝8克,地龙、全蝎各15克,白花蛇10克,生甘草6克)。

      ③蜂针治疗:取穴以病痛局部压痛点作为主穴,配穴按经脉的循行所过而取穴。上肢多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等;下肢多取环跳、血海、犊鼻、阴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等;督脉多取背部的穴位。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经外奇穴常用夹脊、膝眼、鹤顶等穴。先皮试,后用蜂针治疗。

      2、治疗偏方:

      1、火龙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生姜250g(取汁),乳香为末、没药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广胶60g。先将姜汁并广胶溶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成膏。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宣痹止痛。

      主治:风寒湿毒所袭,筋骨挛痛及湿痰流注,经络壅痛,不能行步。并治历节风、鹤膝风。

      用法:摊贴患处。

      >>>>推荐阅读: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2、神应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牛皮胶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上为细末,入胶中和成膏,备用。

      功效:除风散寒,温经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风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

      用法:摊纸上,随痛处贴之。[page]

      3、透骨膏

      药物组成及制法:生地、马鞭草各250g,吴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补、龟板(酒炙)各120 g,鳖甲(酒炙)3个,蒲黄60g。上为细末备用。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主治:一切风湿,走注疼痛。

      用法:用米粉、醋调药末似膏子,火上温热,摊于疼处,用纸裹,候冷再烘,于避风处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3、西药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是非甾类抗炎药,那么这些非甾体抗炎药又有哪些呢?

      1.布洛芬

      称异丁苯丙酸。其消炎作用较弱,镇痛作用较强。每应用时对胃肠副作用较少,肝毒性反应较小。

      2.芬必得

      即布洛芬的缓释胶囊。

      3.吲哚美辛(消炎痛)

      消炎、退热、止痛作用较阿司匹林强。

      4.氨糖美辛

      每片含盐酸氨基葡萄糖75毫克,吲哚美辛25毫克。氨基葡萄糖是一种海洋生物制剂,是硫酸软骨素的基本成分,能促进粘多糖的合成,提高关节滑液的黏性。本品能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有利于关节软骨的修复,且能缓解非甾类抗炎药对蛋白多糖化合物合成的阻滞作用, 从而降低消炎痛原有的毒副作用。

      5.舒林酸(枢力达)

      在结构上是消炎痛一类吲哚乙酸的衍生物。对肾脏、血压控制的影响,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长出血时间的作用均较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小,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

      6.优妥

      有效成分是阿西美辛,为吲哚美辛的前体药,为吲哚衍生物中筛选出的具有强抗炎活性和低溃疡诱发率的药物。

      >>>>相关阅读:谈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

      上文是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介绍,这对于帮助患者彻底治愈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做好保健护理工作,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013-08-29 10:21:26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线咨询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