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诊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对于不太了解尿路感染的患者来说,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避免误诊现象的不断发生,普及尿路感染的诊断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尿路感染吧。
如何诊断能帮助患者尽早发现尿路感染
1、尿常规检查:急性尿路感染的检查,会有尿色可呈混浊,有腐败气味的症状。尿沉渣中红细胞稍增多,为2~10个/高倍镜视野。仅小部分患者血尿明显,不到5%的患者可见肉眼血尿,白细胞常显着增加。这也是尿路感染的检查方法之一。
2、尿沉渣镜检:白细胞脓尿是指尿沉渣中白细胞显着增多。脓尿对尿路感染的检查有显着意义。这种尿路感染的检查比较常见。
3、尿细菌学检查: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有无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正确率为80~96%。因此,尿细菌学检查对于尿路感染的检查有特殊意义。这也属于尿路感染的检查项目。
尿常规检查诊断尿路感染的意义
1、比重:尿液比重约在1.010~1.025之间。在机体缺水状态下,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反之,尿量增多,尿比重减低。尿比重主要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排出后不久变为混浊。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以是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物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
5、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多不超过0.9克,尿糖定性为阴性。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page]
如何进行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
通过尿培养可诊断尿路感染,真性菌尿表明尿路细菌感染存在,但不能区别是上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还是下路感染(尿道炎与膀胱炎)。由于感染部位的不同,反复发作的性质、预后及治疗方案均不同,因此鉴别尿路感染的部位有重要意义。
(1)直接定位诊断法:包括输尿管导尿法、膀胱冲洗法、肾活体组织检查三种。这几种方法虽很准确,但均属创伤性检查,且操作麻烦,不适于临床应用。
(2)间接定位诊断法: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尿ACB检查)。此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也有少数病人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其中假阳性见于:①尿液被阴道分泌物或粪便菌丛污染;②细菌来自前列腺炎;③并发膀胱肿瘤、结石及出血性膀胱炎;④上次肾盂肾炎产生的抗体包裹了新近膀胱炎的细菌。尿ACB假阴性见于:①细菌在体内存活时间太短;②细菌表面包有粘液样物质,使抗体不能与细菌接触;③尿中抗体未达到荧光抗体测定所需的量。
尿ACB 检查结果:①尿ACB 阳性不是单纯性膀胱炎,而是肾盂肾炎、前列腺炎或结石、肿瘤并发的膀胱炎和出血性膀胱炎; ②尿ACB阴性多属单纯性膀胱炎。尿β2微球蛋白测定:肾盂肾炎尿β2微球蛋白均增高,膀胱炎一般为正常。核素肾图检查:如确诊为尿路感染而无尿路梗阻者,放射性肾图异常所见,对区别膀胱炎与肾盂肾炎是一个简易而有效的诊断方法。并可观察治疗后肾功能的改变情况。尿酶学检查:尿溶菌酶阳性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白细胞多时会有假阳性。
尿培养阴性能确诊为尿路感染吗?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必须是尿细菌培养阳性为依据,如果反复定量培养都是阴性,则可认为无活动性尿路感染的存在。但对尿细菌培养的结果,应结合实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也有可能会出现尿细菌培养的假阳性。
1、饮水很多,长时间不停的饮水,去厕所,稀释了尿液中大量的菌尿。
2、慢性肾盂肾炎的患者,在尿培养中可为阴性;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在尿培养中则为阳性,这就说明尿路感染的排菌可呈间歇性。
3、最近两周内患者吃过抗生素。因其他炎症感染者,大量使用抗生素。
4、尿液在膀胱内停留的时间比较短,细菌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内繁殖。
5、出现尿路梗阻时,细菌感染灶与尿路不通,患者虽有明显的尿路感染症状,但尿培养为阴性。
6、L型细菌也称念珠状链杆菌,普通的尿培养是培养不出来的,显示的是阴性,只有在高渗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有人估计,在慢性肾盂肾炎尿培养呈阴性的患者,20%的患者大约与L型细菌有关系。但具体的还是需要通过明确检查之后才能确诊。
2013-08-21 15: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