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防止细菌经过鼻或咽喉进行体内,但由于儿童的身体抵抗力低,容易受凉感冒,从而导致小儿扁桃体炎的多发,如果久治不愈可转成慢性扁桃体炎,甚至是更严重的疾病。
小儿病灶型扁桃体炎的诊断
1、局部病灶诊断
(1)、局部检查:病灶型常见有舌腭弓充血区,粘连或结疤,表面凹凸不平,小窝浅小,挤压有较多脓栓或脓液溢出,扁桃体一般较小而深藏。据观察扁桃体Ⅰ度大的病灶型占总数43.9%,而单纯型则以Ⅱ度占有多数,达52.2%。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小窝细菌培养以溶血性链球菌占有多数,达10~17%不等。其他致病菌只占小部分。
小儿扁桃体炎的正确诊断
(2)、扁桃体小窝细胞涂片检查法:采取细胞的方法很多,其中以直接涂片法最简单,可以看出细胞形态和其出现率,慢性扁桃体炎与健康者有明显差别,单纯型和病灶型两者也不相同。病灶型常以浆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等占有优势,说明网状内皮系统较为活跃,这是机体抗感染的客观免疫反应。>>>推荐阅读:小儿扁桃体炎日常护理
2、一般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分析扁桃体炎与有关疾病的因果关系。可以由此获得确诊。60~70%以上的风湿病患者都有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临床上很少只有慢性经过而无急性发病史者。
(2)、心电图异常改变多见于病灶型扁桃体炎,除心律和心肌障碍外,偶见有电压改变,尤以并发心血管疾病者占多数。
(3)、血象及血沉:单纯型与病灶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血沉差异显著。除血细胞总数常增多外,还有淋巴细胞增多和浆细胞出现,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单纯型病例血沉增块的只占18.4%;病灶型者,特别是并发肾炎及风湿病等,则可高达56.9%以上。此外扁桃体源或病灶性肾炎患者2/3以上血清粘蛋白含量增加,可作为辅助诊断。
(4)、局部皮肤白细胞计数也属一种客观诊断法,由两下颌角区皮肤处取血,同时取手指或耳垂的末梢血作对照,如前者的白细胞总数较后者增加500/立方毫米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3、激发实验法
(1)、超短波刺激法:在颈侧下颌角部位,用微热量超短波间接照射,或经口腔直接照射5分钟,后者引起的反应较为明显。照射后每小时进行一次血、尿常规和体温的测验,在第三小时查血沉一次。如体温上升0.5oC以上,白细胞增加1,000/立方毫米以上,血沉增块10毫米/小时以上,均为阳性。
(2)、扁桃体按摩法:用戴有消毒手套的手指或棉棒直接按摩两侧扁桃体5分钟,然后在一定间隔时间,观察所引起的上述反应。与试前所查结果比较,如白细胞总数增加1,200/立方毫米以上,血沉增块12毫米/小时以上,视为阳性。体温变化以按摩后5分钟最明显,白细胞及血沉改变以按摩后3小时最明显。此种试验对风湿病较有诊断价值。[page]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检查诊断
检查可见扁桃体慢性充血,扁桃体表面不平,瘢痕,与周围组织有牵连,有时可见隐窝口封闭,呈黄白色小点,其上盖有菲薄粘膜或粘连物。隐窝开口处可有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分泌物,挤压时分泌物外溢。舌腭弓及咽腭弓充血。下颌淋巴结肿大。
小儿慢性扁桃体炎已引起全身并发症时,血清中甲种,丙种球蛋白与粘蛋白多异常增高,而反应性蛋白检查多为阳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之效价增高,血沉亦多加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氨基酸定量,血清中α2蛋白高价,对病灶性扁桃体炎有重要意义。利用电子显微镜和血清荧光抗体检查,在扁桃体组织切片中,确定出扁桃体形成的质量变化(IgG占优势),如能确定这种变化主要位于隐窝-淋巴间质内(后者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这种功能),就有充分依据证明在腭扁桃体内有潜在性或活动性病灶存在。相关推荐:介绍小儿常见的耳鼻喉疾病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检查诊断
急性病客,面颊赤红,口有臭味,舌被厚苔,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白细胞明显增多。根据局部检查可见到不同类型扁桃体炎有不同表现。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亦称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主要表现为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无脓性分泌物。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含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和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表现为扁桃体及腭弓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隐窝型表现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有时渗出物可融合成膜状,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于拭去而不遗留出血创面;滤泡型主要表现为扁桃体实质之淋巴滤泡充血,肿胀、化脓,扁桃体形成蛋白色小隆起。
如何自我诊断扁桃体炎?
1、慢性扁桃体炎局部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时有咽干、异物感、发痒等,常有急性发作史。儿童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影响呼吸和吞咽。若腺样体也大时,则致鼻堵、打鼾。因小窝内细菌及毒素吸收,可致头痛、乏力及低热等。
2、急性扁桃体炎由病毒引起者,局部及全身症状皆较轻,扁桃体充血,表面无渗出物。由细菌所致者症状较重,起病较急,可有恶寒及高热,体温可达39~40℃。儿童可因高热而抽搐。咽痛明显,吞咽时尤重,甚至可放射到耳部。
2013-08-20 14: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