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理:抗结核药物的治疗目的是快速彻底杀灭病灶内大量活跃繁殖的结核菌群(A菌群),以及消灭缓慢和间歇繁殖的B、C结核菌群,以减少复发。目前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5种。
1.异烟肼(I,isoniazid):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多种治疗方案中最常用的药物。其特点是疗效较好,用量较小,易于口服。每日300mg口服或肌注;如1周给药2次,每日剂量为15mg/kg体重。缺点是可并发周围神经炎,其前驱症状为蚁走感及脚灼热感,发病与维生素B6缺乏(由于服用I,导致维生素B6排出量增加)有关,故在治疗过程中宜加服维生素B630mg/d。此外I有损害肝脏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者可占10~20%,但即使继续治疗血清SGOT水平仍可恢复正常。偶有进行性肝损害发生,>50岁者可达2~3%,饮酒增加其危害性,但<20岁病人则很少发生。因此对服用常规剂量I的病人,须交待肝炎有关症状,嘱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每月就诊时应注意查询,作肝功能生化检测。如SGOT活性升高超过正常值5倍则须立即停药,换其他抗结核药物替代。这样就可大大降低严重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如狼疮样综合征(抗核抗体常阳性),风湿症候群,粒细胞减少等少见,一旦发现,立即停药,代之以其他药物。
2.利福平(R.rifampicin):是利福霉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结核杆菌对之高度敏感,是对A、B、C,3种菌群均有杀菌作用的唯一药物。口服剂量:10mg/(kg·d)直至600mg/d或1周2次。一般毒性较低,最常见为胃肠道反应及一般过敏反应,如发热、头痛、筋骨痛(总称流感综合征)、皮疹等,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因此,应嘱付病人注意有无皮肤瘀斑、紫癜或血尿出现。
3.链霉素(S):对细胞外结核菌(A菌群)的杀菌作用大于对细胞内(B、C菌群)菌群的作用。剂量1g/d,如每周2次,则日剂量为20~30mg/kg体重,需要肌注对临床应用带来不便。主要副反应是听觉器官及前庭平衡器官的慢性损害,引起耳聋、耳鸣、眩晕及平衡障碍。为此约有10%用药病人需停药。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就诊时,应注意询问有关听力及前庭功能情况,年龄>50岁的用药者须定期检查高频听觉。此外,还偶可发生肾毒性并发症。
4.吡嗪酰胺(pyrazinamid,Z):为高效结核杆菌杀菌剂,但仅对细胞内菌群有杀灭作用。口服剂量20~40mg/kg,直至日剂量2g;每周两次治疗的日剂量为50~70mg/kg,副反应很少发生,以高尿酸血症及肝毒性多见。
5.乙胺丁醇(ethambutol:E):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有相仿的较强抑制作用,亦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常用剂量15~25mg/(kg·d),或50mg/kg,1周2次。偶可发生视神经炎,但剂量<25mg/kg,极少发生,停药后可恢复。因此用药期间应注意询问病人的视觉情况,对大剂量用药者,须定期检查视力和绿色视觉。
2013-08-16 09: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