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了解一种叫做结缔组织病的疾病,它是一组与免疫性有关的多器官多系统结缔组织炎性的疾病,结缔组织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下面求医小编为大家介绍结缔组织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结缔组织病的病因
本病由于是一组综合征,因此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自毛皮乘虚而入,客于肌肤经络之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瘀血痰阻,血脉不通,皮肤受损,渐及皮肉筋骨,则病变由表入里,损及脏腑而发本病。
1、肾阳衰微 素体肾阳衰微,阴寒内凝,复感外邪而发。病程迁延日久者,痹阻络脉之邪可内舍于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元阳虚亏,真阴不足,气血虚衰,全身多部位和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2、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之人,阴阳失调,偏于肾阴亏虚,则属阴虚内热。外邪乘虚而入,“邪入于阴则痹”。痹阻先在阴分,阴虚为本,血虚有火。病久阴血暗耗,阴损及阳,气阴两虚,时有外感诱发,病深则阴阳两虚。
3、六淫外感 素体营血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之邪乘虚外袭,凝结于肤腠,阻滞于经络,致使营卫失和,气血瘀滞,痰瘀痹阻,失于濡养;或外邪郁而化热,化热则伤阴,湿热交阻或暑热由皮肤而入,酿成热毒;燥气伤津,津亏血燥。总之,风、寒、暑、湿、燥、火,外能伤肤损络,内能损及营血脏腑。
4、瘀血痰阻 由于病久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复感外邪,内外互结,阻闭经络、肌肤、关节、血脉,甚至脏腑。阻塞上焦,心肺损伤,气喘胸闷,胸痛心悸;阻于中焦,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胃纳不佳,生血不足,血虚有火,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衄血、紫斑皮疹或见血尿;阻于下焦,肝肾受损,精华流失,则腰痠浮肿,腹水贫血;上入巅脑则偏瘫癔病。
痰瘀交阻或瘀热内生,凝聚皮表肌腠,气血痹着,失于濡养则手浮肿呈腊样肿胀、指尖皮肤变硬、甚或溃疡和坏死;血脉痹阻,阳气不达四末,故肢端皮肤或白或青紫;阻于经络肌腠关节则肌肉关节痠痛无力。
中医辨证治疗结缔组织病
1.风热犯肺证
症状:发热恶风,肢体肌肉关节痠痛,咽痛咳嗽,眼睑浮肿,面部及全身皮肤肿胀或多样红斑皮疹,手指浮肿,肢端发白或青紫,舌淡红,苔白,脉数。本证多见MCTD早期轻症。
治法:宣清肺卫,佐以通络。 方药: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银花20g连翘15g 生石膏30g 生薏米20g黄芩15g 知母10g荆芥10g杏仁l0g 桑枝15g 蝉衣15g 大青叶30g 地龙20g 生甘草5g 虎杖20g 防风10g 防己l5g 秦艽15g 川牛膝15g
加减:若肌肉关节痠痛较重,加片姜黄、威灵仙、苍术、忍冬藤、五灵脂、透骨草等。若汗出恶风较重,酌加黄芪、桂枝、白芍、白术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以扶正祛邪。
临床体会:本证候为MCTD早期轻症,关节炎、关节和肌肉痠痛多见,在治疗上可参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应抓住时机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2.阴虚内热证
症状:长期低热,淋巴结肿大,手足心热,面色潮红,斑疹鲜红,齿衄咽痛,便秘,溲赤,四肢肌肉关节痠痛,眼睑呈紫蓝色,掌趾瘀点,指端青紫,五指难展,舌红苔薄,脉细数。本证在MCTD慢性活动期最为常见。
治法:养阴清热,佐以化瘀通络。 方药:玉女煎、增液汤加减。生地30g 生石膏30g 麦冬15g玄参15g黄芩15g 生薏米30g 知母10g 忍冬藤30g 虎杖30g 川牛膝10g 生甘草5g 地龙30g 桑枝30g 鳖甲30g 秦艽10g 威灵仙30g 生黄芪20g
加减:肌萎无力加白藓皮、鸡血藤、当归、苍术、防己、木瓜等。低热重加青蒿、地骨皮、白芍等。口干较重加芦根、石斛、玉竹等。咽喉肿痛重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等。热伤血络则瘀点紫斑皮疹迭起,齿衄、溲赤较重者,加紫草、丹皮、茜草、旱莲草、白茅根等。脱发加首乌、旱莲草、熟地等。淋巴结肿大重用元参、加牡蛎、川贝、夏枯草、青皮等。
临床体会:本证常见舌红少苔为阴虚内热之征,长期服用激素者,常见苔白厚腻,只要胃纳大便正常,不能以湿重辨证,可舍苔从证,不影响重用养阴清热治疗。本病以阴虚内热证为最常见,故养阴清热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page]
3.气营热盛证
症状:高热不恶寒或稍恶寒,颜面红赤,红斑红疹,咽干口燥,渴喜冷饮,尿赤短少,关节痠痛,手浮肿腊样肿胀,肢端皮肤变化明显或白或青紫,掌趾瘀点,眼睑紫蓝,肌痠无力,舌红苔黄或舌红绛少苔,脉滑数或洪数。本证为热毒炽盛,气营两伤,相当于MCTD感染诱发急性发作期
治法:清热泻火,化瘀解毒。
方药:石膏知母汤、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30g 知母15g 生地30g 元参15g 黄芩15g 丹皮15g 赤芍lOg 金银花30g连翘20g大青叶30g 紫草10g虎杖30g 桑枝30g地龙30g 川牛膝lOg木瓜15g 防己15g 黄芪15g 寒水石30g 滑石30g 竹叶10g 炙甘草5g
加减:若稍有恶寒者可加桂枝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衄血、尿血加藕节炭、白茅根、茜草清热凉血。如有头痛、呕吐、寒战,舌苔黄厚,热毒较盛,加黄连、栀子、大黄、黄柏、贯众、板蓝根等清热解毒。咽干、渴喜冷饮较重加芦根、石斛、沙参、麦冬、五味子等。
临床体会:MCTD高热常由感染诱发,感染诱发为热毒内盛,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及时控制感染。如MCTD发热、淋巴结肿大,热盛血热痰瘀互结,而非热毒,发热日久却无中毒症状,治疗重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泻火化痰,但也不可忽视解毒,往往临床不易分清有无感染。
4.瘀热痹阻证
症状:手足瘀点累累,斑疹斑块暗红,手浮肿呈腊样肿胀,双手白紫相继,双腿青斑如网,脱发,口舌糜烂,鼻衄肌衄,关节红肿热痛,肌肉酸痛无力,放射线可见骨糜烂和皮下硬结,眼睑紫蓝,小便短赤,有蛋白血尿却无水肿,低热或自觉烘热,淋巴结肿大,烦躁不安,舌红苔薄或舌光红或边有瘀斑,脉细弦数。本证相当于MCTD慢性活动期中手足血管炎、雷诺氏征、关节痛关节炎、多发性肌炎为主,并出现肾炎蛋白尿、血尿者,为瘀热痹阻,脉络受损,迫血妄行所致和痰瘀互结复感外邪而发。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用水牛角代)。水牛角30g 生地30g 知母15g 元参15g 丹参30g 丹皮15g 赤芍15g 红藤30g 虎杖30g 黄芩15g 川芎lOg 桑枝30g 地龙30g 川牛膝15g 威灵仙20g 防己15g 木瓜15g 生薏米30g 白茅根20g 猪苓15g 茜草15g 黄芪30g 甘草5g 红花lOg 五灵脂20g。
加减:若闭经加当归、益母草。肌衄加首乌、生藕节、生地榆等。雷诺氏征比较重,寒热错杂,可加桂枝,重用红花,寒热并用。
临床体会:MCTD血管炎和雷诺氏征,是本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为阴虚内热,瘀热痹阻,脉络受损所致。治疗上控制血管炎症,应养阴清热为主,结合凉血化瘀。关节炎、关节和肌肉痠痛是湿热阻络,痰瘀交阻所致,可参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临床上常用苍术、黄柏、薏米、秦艽、桑枝、忍冬藤、威灵仙、透骨草、川牛膝、桑寄生、虎杖、五加皮、五灵脂等以及蜈蚣、土鳖虫、地龙、全蝎、蛇蜕等虫类药物;白芥子、胆南星等化痰药物。
5.热郁积饮证
症状: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时有低热、咽干口渴、烦躁不安、红斑红疹,手浮肿呈腊样肿胀,肢端青紫,肌肉痠痛无力,眼睑紫蓝,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濡数或偶有结代。本证为热郁上焦,心肺受阻,相当于MCTD引起心肺损害,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炎、肺动脉高压。
治法:清热蠲饮,化瘀通痹。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加减。葶苈子30g 桑白皮30g 五加皮10g 防己15g 知母15g 生地30g 沙参15g黄芩15g 生薏米30g 猪苓15g 茯苓15g 郁金15g杏仁15g 枳壳lOg 甘草5g 生黄芪30g 虎杖30g 桑枝15g 秦艽10g 忍冬藤30g 地龙30g 威灵仙30g 川牛膝15g 大枣5枚
加减:白痰多可加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涎。咳嗽重加川贝母、炙百部、 半夏、陈皮清肺化痰止咳。心悸、脉结代重加玉竹、五味子、丹参、菖蒲、龙齿。 气短、胸闷加炙苏子、栝篓皮、川朴、旋覆花宽胸顺气。胸痛彻背加薤白、丹参。 发热加生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力。
临床体会:积饮本为阴邪,但因本证热郁上焦,心肺受阻,气血瘀滞,肃降失司,水为火郁,积饮内停。治疗上重在清热蠲饮佐以化瘀通痹,而不能用宣痹通阳之法治积饮,切不能忘记养阴清热治病之本。推荐阅读:结缔组织病的症状表现
6.脾肾两虚证
症状:面色无华,但时有潮红,指甲亦无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但时而午后烘热,口干舌燥,斑疹暗红,面浮肿,眼睑紫蓝,手浮肿呈腊样肿胀,指尖皮肤变硬,甚至溃疡和坏死,肢端或白或青紫,两腿浮肿如泥,进而腰股俱肿,关节肌肉痠痛麻木无力,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小便短少,蛋白血尿,舌体胖,舌质偏红或偏淡,苔薄白或薄腻,脉弦细或细数或细弱。本证可见于MCTD慢性期手指硬皮样改变明显,胃肠道蠕动缓慢,肾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
治法:健脾益肾,化瘀利水。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 桑寄生15g 秦艽10g 生熟地各15g 白芍15g 当归20g 川芎lOg 党参20g 黄芪20g 白术20g 茯苓20g 炙甘草6g 猪苓20g 五加皮10g 防己20g 赤小豆20g 骨碎补20g 川牛膝15g 泽泻15g 龟板15g 杜仲15g 枳壳lOg 杏仁15g 红花15g
加减:若中度贫血,血红蛋白、白细胞下降明显,重用黄芪、当归,加首乌、女贞子、黄精、鸡血藤。虚火上浮加知母、黄芩、丹皮、黄柏。腰痛膝酸重用杜仲、桑寄生加川断。畏寒肢冷、脉细弱舌淡苔薄,加桂枝、附子。蛋白尿、血尿加芡实、白茅根、山萸肉、山药,并重用黄芪。
临床体会:对手指硬皮样改变明显,指尖皮肤变硬,治疗要以补益气血、活血通络为主。以防溃疡和坏死。对胃肠道功能异常,重用白术、茯苓、党参、炙甘草等健脾益气之药。MCTD肾脏改变通常较轻,表现为蛋白血尿,临床以养阴清热为主配合活血、止血、收涩、利尿之品治疗。但偶尔肾脏受累成为主要临床问题,病人可死于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本证治疗一定注意扶正祛邪,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防止肾功能衰竭。
2013-08-12 1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