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但是引起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原因不是很清楚,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有肝酶持续性升高、球蛋升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下面是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及治疗介绍。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Ⅰ型:以血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或)平滑肌抗体(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阳性为特征。部分患者有抗肌动蛋白抗体(anti-actin antibody)。此型最常见,约占全部AIH的80%,其中70%为4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对免疫遏制剂治疗反应较好,仅25%发展为肝硬化。17%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Grave’s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肝外自身免疫病。
Ⅱ型:血清抗Ⅰ型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iver kidney microsome antibody,anti-LKM1)阳性是Ⅱ型AIH的特异标志。anti-LKM1的靶抗原是细胞色素单氧化酶P450 2D6。抗肝胞质型抗体(anti-liver cytosol antibody,anti-LC1)是本型AIH的另一特征性抗体。Ⅱ型AIH 多见于儿童,呈进行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免疫遏制剂治疗缓解率较低,且易复发。
Ⅲ型:该型的特征是血清中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 antibody,anti-SLA)及抗肝胰抗体(anti-liver pancreas antibody,anti-LP)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状况均与Ⅰ型AIH有类似之处,也主要见于女性患者。
Ⅳ型:约13%的AIH患者血清中缺少典型的自身抗体,但患者有AIH的表现及HLA抗原表达特征,高γ球蛋白血症,此外还有与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类同的组织学改变,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好,有人将该类患者称为Ⅳ型。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1.激素和免疫遏制剂
激素和免疫遏制剂是治疗AIH的优选方式,虽然目前对是否应该同时应用免疫遏制剂尚存在争议,但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选用免疫遏制剂已观点趋同,硫唑嘌呤的肝脏毒副作用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环抱素A对于AIH有一定的疗效而肝脏毒性更小,FK-506是一种从土壤真菌中提取的新的免疫遏制剂,其作用与环抱素A相似,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皮质类固醇在诱导疾病的快速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免疫遏制剂,但硫唑嘌呤在稳定缓解方面则明显优于皮质类固醇,三阶段治疗方案见下所示。
诱导缓解:
1mg/kg强地松直至有反应,减量10mg/w、5mg/w直至15mg/d,当转氨酶达到正常值2倍以内时,若诊断明确加用硫唑嘌呤1-1.5mg/kg,诊断不明确则不加用。
维持治疗:
强地松5-10mg/d加硫唑嘌呤50-100mg/d,一年后肝活检,若炎性反应轻微或正常,强地松减量为2.5mg/d,减量后3个月后再次肝活检,若炎性存在或反应加重则恢复原用量。
长期治疗:
维持治疗用药剂量至少超过3年,复发是长期治疗的指征。
50%以上的复发发生在停止治疗后,尤其是在停药后1年内。无论何种方法治疗AIH,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缓解率的关键,有效的治疗自觉症状改善先于实验室指标好转,最后是学改善,学的改变滞后于临床和实验室改变3-6个月,因此治疗必须再延长3-6个月,撤药前肝活检对于确立缓解的诊断是必须的。学的改善是避免进展为肝硬化的关键。
2.口服耐受疗法
通过口服抗原,诱导机体丧失对自身抗原的反应性,是一种全新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口服耐受的疗效依赖于门—肝循环和肝内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因此AIH是实施此方法治疗的理想疾病。目前该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自身抗原的确定和动物模型的建立。
3.肝移植
药物疗效不佳和已发展至肝硬化的病例宜及早进行肝移植,特别是对强地松治疗无效的失代偿期患者是单独的治疗方法,尽管肝移植术后仍有病例复发,但并不多见,提示受体存在并能被供体肝所表达,或存在特异抗原被激活的记忆T细胞。具体免疫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3-08-08 15: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