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急救处理方法

      口腔颌面损伤患者一般伤势都会比较严重,有些患者会当场休克,对于口腔颌面损伤的急救方法我们一定要了解,这样才不会因为耽误治疗而导致患者出现危险,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关于口腔颌面损伤的急救方法吧。

      >>>>推荐阅读:谈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症状

      解除窒息

      1.窒息分类: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两大类。

      (1)阻塞性窒息:

      1、组织移位:如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或下颌体两侧同时骨折时,下颌骨体前份的骨折段受降颌肌群(颏舌肌、颏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等)的牵拉,舌整体向后下方移位,压迫会厌而造成窒息。在上颌骨发生开放性横断骨折时,上颌骨因重力、撞击力作用和软腭肌牵拉等因素向后下方移位而堵塞咽腔,引起窒息。

      2、气道狭窄:口底、舌根和颈部在损伤后,这些部位内形成的血肿、严重的组织反应性肿胀均可压迫上呼吸道而发生窒息。在面部烧伤的伤员,还应注意可能吸人灼热气体而使气管内壁发生水肿,导致管腔狭窄引起窒息。

      3、异物阻塞:如血凝块、骨碎片、牙碎片以及各类异物均可阻塞呼吸道而发生窒息。

      4、活瓣样阻塞:受伤的黏膜瓣盖住了咽门而引起的吸气障碍。

      防治窒息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如出现呼吸困难,应分秒必争,进行抢救。

      阻塞性窒息的急救:应根据阻塞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1)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迅速用手指或器械掏出或用吸引器吸出堵塞物。

      2)将后坠的舌牵出:可在舌尖后约2cm处用粗丝线或别针穿过舌组织全层,将舌拉出口外,并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便于唾液或呕吐物外流。

      3)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可临时采用筷子、压舌板或类似器材横放于上颌双侧前磨牙部位,将上颌骨骨折块向上悬吊,并将两端固定于头部绷带上。

      4)插入通气导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因咽部和舌根部肿胀压迫呼吸道的患者,可经口或鼻插入通气导管,以解除窒息。如情况紧急,又无适当导管时,可用1~2根粗针头行环甲膜穿刺,随后行气管切开术。如呼吸已停止,可紧急行环甲膜切开术进行抢救,随后改行常规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只能作为紧急抢救患者的临时措施,不能长期代替气管切开。插管不宜超过48小时。套管留置过久,常导致环状软骨损伤,继发喉狭窄,故应在48小时内行常规气管切开术后,缝合环甲膜切开伤口。、

      (2)吸入性窒息:

      昏迷的伤员,直接把血液、唾液、呕吐物或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肺泡引起的窒息。

      吸入性窒息的急救: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异物,解除窒息。此类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治肺部并发症。

      2.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是患者烦躁不安、出汗、鼻翼扇动、吸气长于呼气,或出现喉鸣;严重时出现发绀、三凹体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深陷),呼吸急速而表浅;继之出现脉弱、脉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3.急救

      窒息是口腔颌面部伤后的一种危急并发症,严重威胁伤员的生命。急救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如已出现呼吸困难,更应分秒必争,立即进行抢救。 对因各种异物堵塞咽喉部窒息的患者,应立即用手指(或裹以纱布)掏出,或用塑料管吸出堵塞物。同时改变体位,采用侧卧或俯卧位,继续清除分泌物,以解除窒息。

      对因舌后坠而引起的窒息,应迅速撬开牙列,用舌钳或巾钳把舌牵向口外。即使在窒息缓解后,还应在舌尖后2cm处用粗丝线或别针穿过全层舌组织,将舌牵出,并将牵拉线固定于绷带或衣服上,同时托下颌角向前,保持头偏向一侧,或俯卧位,便于分泌物外流。上颌骨骨折及软腭下坠时,可用夹板、木棍、筷子等,通过两侧上颌磨牙,将下坠的上颌骨托起,并固定在头部的绷带上。对口咽部肿胀,可安置不同型号的通气管。如情况紧急,又无适当的通气管,应立即用15号以上的粗针头由环甲膜刺人气管,以解除窒息,随后行气管切开术。如呼吸已停止,应立即作紧急气管内插管,或作紧急环甲膜切开术,进行抢救,待伤情平稳后再改用常规气管造口术。[page]

      对于活瓣样阻塞,应将下垂的黏膜瓣缝回原位,或剪掉,必要时应行气管造口术。对吸人性窒息,应立即进行气管造口术。迅速吸出气管内分泌物及其他异物,恢复呼吸道通畅。对这类患者,应注重防止肺部并发症。

      止血

      对于出血的急救,应根据损伤部位、出血的性质(毛细血管渗血、静脉出血、动脉破裂出血)和现场条件而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1.填塞止血

      有组织缺损和洞穿性创口者,可用纱布块填塞,外面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但在颈部或口底创口内,填塞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压迫气管发生窒息。对鼻道出血的患者,在明确无脑脊液漏时,可用油纱布填塞鼻道;效果不好时,可加用鼻后孔止血法。

      2.结扎止血

      在创口内结扎出血的血管或在远处结扎出血动脉的近心端,止血效果确切可靠。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易止血,可结扎颈外动脉。在紧急情况下可用血管钳止血后,连同血管钳一起包扎后送。

      3.包扎止血

      适用于头皮、颜面等处的毛细血管和小动、静脉的出血。先将移位的组织大致复位,在创口表面盖上敷料,用绷带加压包扎。包扎的压力要适当,避免因此增加骨折段移位,或影响呼吸道通畅。

      4.药物止血

      局部应用粉、胶、海绵、纤维等止血制剂或凝血酶,要使药物与出血创面直接接触,并用纱布加压包扎。全身作用的化学止血药如止血敏、对羧墓苄胺、安络血等均可作为辅助用药,以加速血液的凝固。

      1.指压止血

      在紧急情况下,可将出血部位主要动脉的近心端,用手指压迫于附近的骨骼上,暂时止血,然后需用其他方法进一步止血。如在耳屏前,用手指压迫颞浅动脉于颧弓根部,以减少头顶及颞部区域的出血;在咬肌前缘压迫面动脉于下颌骨上,以减少颜面部的出血;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舌骨大角交界处稍下方压迫颈总动脉于第6颈椎横突上,可减少头颈部大出血等。但此举有时可能引起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因而非紧急时一般不采用。

      包扎

      包扎是急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包扎有压迫止血、暂时性固定、保护创面、缩小创面、减少污染、减少唾液外流、止痛等作用。颌面部受伤后常用的包扎方法有三角巾风帽式包扎法、三角巾面具式包扎法、头领绷带十字形包扎法、四尾带包扎法等。

      运送

      运送伤员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的伤员,应采用俯卧位,额部垫高,使口鼻悬空,以利于引流和防止舌后坠。一般伤员可采用侧卧位,避免血凝块及分泌物堆积在咽部。运送途中,应严密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防止发生窒息和休克等危重情况。

      防治感染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创面常被污染,甚至嵌入砂石、碎布等异物以及自身软硬组织碎片,有效而及时的防治感染至关重要。在有条件时,应尽早进行进行清创手术。在无清创条件时,应及时包扎伤口,以隔绝感染源。伤后应及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对少数伤员还可同时给予地塞米松,以防止过度肿胀。对有颅脑损伤的伤员,特别是有脑脊液漏出现时,可采用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能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如磺胺嘧啶、大剂量青霉素等。对创口污染泥土的伤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相关阅读:口腔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特点

    2013-08-05 15: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