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分享糖尿病足的分类和预防

      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 ,而“足”离心脏最远,所以就会患上糖尿病足。那么糖尿病足分为几种类型,日常如何预防呢?下面文章为您介绍。

      糖尿病足分为5级

      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表现为肢端供血不足,肢端发凉,颜色紫绀或苍白、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肢端刺痛或灼痛,常伴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

      一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血疱、鸡眼或胼胝,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浅表溃疡,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没有感染表现。

      二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轻度蜂窝织炎,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或坏疽,脓性分泌物较多,足或指趾皮肤局灶性干性坏疽,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无骨髓炎或深部脓肿,致病菌多为厌氧菌或产气菌等。


    糖尿病足

      三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足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四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骨髓炎,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足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或坏死。

      五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或缺血,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疽,肢端变黑,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病情广泛而严重,有时发展迅速。

      糖尿病足病分为三类

      (1)湿性坏疽是糖尿足病中较为常见的足部坏死现象。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同时微循环受到破坏,坏死组织的代谢物无法排出,长久堆积后,形成病变组织严重腐败菌感染,形成局部组织肿胀,有些足部发展成呈暗绿色或污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等,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很容易发出恶臭味。

      (2)干性坏疽是凝固性坏死加上坏死组织的水分蒸发变干的结果,大多见于四肢末端,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冻伤等疾患时。此时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故坏死组织的水分少,再加上在空气中蒸发,故病变部位干固皱缩,呈黑褐色,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同时,由于坏死组织比较干燥,故既可防止细菌的入侵,也可阻抑坏死组织的自溶分解。因而干性坏疽的腐败菌感染一般较轻。

      (3)混合性坏疽也是一部分特殊的人群,这些病人同时会出现流脓感染和干性坏疽,这些坏疽病人在治疗时更须要细心和周到,本来坏疽患者心理都很脆弱,需要更大的关怀和给予信心,但是这种种混合性坏疽病人他们甚至会因为病理的不断变化而认为是坏疽的加重或复发。混合性坏疽病人常见于糖尿病2型患者。混合坏疽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溃烂部位较多,面积较大,常涉及大部及全部手足。感染重时可有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及败血症发生。肢端干性坏疽时常并有其他部位血管栓塞,如脑血栓、冠心病等。[page]

      糖尿病足的预防

      1、糖尿病足的预防性检查,定期足部筛查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关键。应当把足病及危险因素筛查作为糖尿病足预防的第一步。

      2、神经系统检查 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仍存在保护性的感觉。包括温度觉、触觉、痛觉、震动觉,定量阈值测定,其中S—W尼龙(SimmesWeinsteinemonofilament)触觉检查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评价手段。此检查法经济省时,简单易行,重复性好。

      3、循环障碍检查 通过触诊,扪及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来了解足部大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者,建议患者行踝肱比值(ABI)测定,此项检查无创伤、准确性较高,是客观反映下肢血压与血管状态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

      4 、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足预防重于治疗。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诱因,另外,血糖控制不良还可影响伤口愈合,因血糖增高时,中性白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受损,转移因子不能相应的增加以促进伤口愈合。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

      5、饮食疗法、保持标准体重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要定时定量,三餐合理搭配,补足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禁食含糖量高的糖类食品及高胆团醇的食物,尽量减少外出饮食或宴会。患者和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保持标准体重。

      6、保持适当的足部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侧肢循环形成,据文献报道,对血管原因引起的糖尿病足采取毕格尔运动法,可有效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9]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足部运动方法陈旧且不安全。毕格尔氏运动法是一种适合糖尿病患者促进下肢循环的运动方法。该法分为3部分:患者躺在床上双腿上举,与床面呈60一90。.停留至脚尖发生苍白或局部缺血时,约30 s一2 min,将腿放下;腿垂至床沿下。直至脚底发热或充血(2~5 min)为止,脚趾向上下左右活动约3 min至脚部颜色红润;平躺于床上,用毛巾包裹热水袋温暖脚部。持续5 min。每天反复约l h,年高体弱者由他人协助完成。本法可预防脚部痉挛和疼痛,并可促进血液循环。

      糖尿病足常用的预防方法

      1、定期请家人帮忙剪趾甲

      修趾甲是糖尿病足护理的基本功之一,由于趾甲过长会容易断裂,伤到趾甲周围的组织,糖尿病足患者要定期修剪趾甲。病人最好不要自己剪,因为他们足部末梢的感觉差,脚趾剪伤了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最好有家人代劳,趾甲应直剪,不要斜剪,以免伤及甲沟。趾甲不要剪得太短,不要太靠近皮肤,一般剪到与趾尖同一个水平线就可以了。剪完趾甲后一定要轻轻磨平磨光,以免脚部被尖利的趾甲碰破碰伤。

      2、每天做脚部检查

      糖尿病足护理是个日常活,每天睡觉前,糖尿病足患者必须要检查足部,看有没有弄伤。最好家人帮忙查找,看有没有伤口,细小的损伤也不可放过。如果病人为独居,就要准备一块镜子,每天照看,包括脚背脚底脚丫都要检查清楚。同时仔细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检查有没有水肿、皮损、疼痛程度及血管搏动、感觉、运动、反射情况等,这对及时掌握病情很重要。一旦出现水疱、破损、感染等,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赢得糖尿病足治疗时间。

      3、坚持每天温水泡脚

      糖尿病足患者每天洗脚时,先检查足部是否有创口,尤其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洗脚时用30℃~38℃温水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和清洁脚面。要注意的是,水温不能太高,以免烫伤皮肤。有些病人喜欢用手或脚去试温度,但实际上手脚的感觉往往不正确,用温度计最好。洗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千万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因为如果毛巾质硬粗糙或者用力过重,都可能造成足部皮肤不易察觉的创伤。擦脚用的毛巾最好为白色,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血迹或者脓迹。坚持泡脚是糖尿病足护理的基本常识。

    2013-08-05 11: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