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荨麻疹、上腹部及脐周反复发作性疼痛,有时腹泻,睡眠时磨牙。巩膜血管末端可见蓝色小点,面部有斑片状色素变浅等,如蛔虫误人胆道则可致胆道蛔虫症。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服用驱虫药。蛔虫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蛔虫病是小儿寄生虫病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由蛔虫寄生于小儿机体所致,多无明显症状,但蛔虫钻入胆管、阑尾等脏器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蛔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大线虫之一。它生殖力强,受精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经2~3周发育成感染性虫卵。
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任何食品后,进入小肠孵化成幼虫。经肠黏膜血管进入肝门静脉、下腔静脉、心而达肺,或经肠黏膜淋巴管入胸导管后至右心室,再入肺。幼虫穿破血管进入肺泡再沿支气管、气管至咽部被咽下,再进入肠内发育成成虫。
这一移行发育过程需2~3个月,成虫寿命1~2年。
本病是由于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品、蔬菜、瓜果,或因手接触了虫卵污染的物品而带入口中。小儿由于卫生习惯不良,发病率高于成人。
本病属于中医虫证中的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引起。蛔虫喜温,性动好窜,善于钻孔,在腹中乱窜易变生他证,如蛔厥、肠痈、呕吐、吐蛔等。本病临床表现常见为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则吐虫、便虫、腹中虫瘕。严重者表现为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蚧齿流涎等。治宜安蛔驱蛔,健运脾胃。若蛔虫钻入胆道,致肝气郁闭,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虫厥,症见突然发作的胃脘及右胁部剧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剧时弯腰屈膝,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并常有蛔虫吐出。痛休则如常人。腹部切诊时,腹皮柔软,脘腹及右胁部有压痛。治宜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2013-07-23 1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