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坏血病,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所引起的出血倾向及骨骼病变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婴幼儿。维生素C缺乏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膳食中长期缺乏水果、新鲜蔬菜所致。
人体缺乏维生素C后结缔组织形成不良,使毛细血管壁不健全,易出血,增加脆性,形成维生素C缺乏病也就是坏血病。发病的特征是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坏血病约需4~7个月。
开始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消化不良、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生长迟缓、低热等,相继出现坏血病的明显征状,患儿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现程度不同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较常见为长骨骨膜下出血,股骨下、胫骨近端、牙龈粘膜下经常出血,多见于出牙前后,上门牙部位最为显著,肿胀光滑而松脆,牙龈呈紫红色,轻微按压便可溢血,肿胀面积如扩大,可盖住牙齿,表面有瘀血堆积。
后期有生殖器、尿道、胃肠道和脑膜出血,有三分之一的病儿尿中出现红细胞;小腿部肿痛最为常见,肿胀多沿胫骨骨干部位,压痛明显,局部体温略有增高,不发红,患儿由于下肢肿痛,不愿让人抱和挪动,轻微触动也会哭闹不停。大些患儿皮肤可出现毛囊角化,外观和维生素A缺乏相似,难以区分;并可伴有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的同时又缺乏叶酸的原因所致。
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水果和新鲜蔬菜中,尤以柑橘、山楂、番茄和绿叶青菜的含量最丰富。
维生素C很容易溶于水,又有很强的还原性,容易在碱性环境或加热煮沸时间过长时被破坏。如果做熟的菜存放过久,新鲜青菜经过切细或挤压后,也会破坏部分维生素C。维生素C缺乏时,发病较缓慢。患儿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面色苍白,生长缓慢,易患呼吸道感染,并且全身皮肤粘膜有出血倾向,以膝、踝关节、口腔粘膜和齿龈常见;严重时可出现鼻出血、尿血、便血和球结膜下出血。
当有骨膜下出血时,常伴有肢体疼痛而造成身体活动受限。人的乳腺能将血中维生素C集中到乳汁里,一般每100毫升人乳中含维生素C4~7毫克。每天孩子如能吃600~800毫升母乳,从中所得的维生素C足以满足其生理需要。所以坚持母乳喂养是预防维生素C缺乏的最好办法。1岁以上的小孩则需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和蔬菜,以避免维生素C的缺乏。
2013-07-22 16: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