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丹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根据发病部位称抱头火丹、内发丹毒、流火、赤游丹等。病原菌为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损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和鼻炎常是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其它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症促发因素。

      丹毒的临床表现

      丹毒发病急剧,常先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迅速向四周扩大。有时损害部位可发生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好发于小腿及头面部,婴儿常好发于腹部,其它任何部位亦有发生。多呈急性经过,全身症状和皮损一般在4日—5日达高峰,若不积极治疗,尤其婴儿、年老体弱的病人,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疡及败血症等并发症。皮疹消退时,局部可留有轻度的色素沉着和脱屑。

      丹毒临床上由于其表现不同,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在红斑肿胀处发生水疱者,称为水疱性丹毒;形成脓疱者,称为脓疱性丹毒;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引起皮肤坏死的,称为坏疽性丹毒;皮损连续扩大且呈岛屿状蔓延的,称为游走性丹毒。

      本症常在原有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再发时,症状往往较前一次轻。由于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受损被阻塞,日久可继发象皮肿,此尤多见于下肢。若发生于颜面者,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此种反复再发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

    2013-07-20 15:13:37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