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种植的产生是从类似于现在的根形种植体开始的,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4000年前的国内,2000年的埃及和1500年前的印加帝国,就已经有人类使用同种异体牙、动物牙和金属材料等替代缺失牙的记载。但目的纯粹是为了美学装饰,而不是恢复咀嚼功能。公元1100年,Alabucasim率先使用外科植入技术进行牙移植和牙再植,曾一度流行于法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上层社会。
19世纪初期,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在医学领域得以扩展和应用,人们开始植入异质材料代替缺失牙。1807年Maggiolo使用金做成跟形种植体,这启发了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材料如:金、银、陶瓷和象牙等做成牙的形状,用于牙种植。
种植牙的发展历程
1891年Wright的异质种植体在美国获得一段式种植体的专利。1906年Greenfield采用延期种植方案,1909年他获得了两段式种植体的专利。
1952年Branemark开始用钛合金制作的观测器植入骨内来研究骨愈合过程中的血液微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偶然发现钛和骨发生了非常坚固的结合,并于60年代初期开始将钛应用于牙种植的研究。在动物体内长达10年的骨-种植体结合的实验研究中,没有发现不利于骨和软组织的反应。因此,1965年Branemark开始进行人体应用的研究,并成功的在1977年进行了报告,正式提出了“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的理论:在光镜下,活骨和种植体表面直接接触,并且比例不同。1981年Albrektsson等提出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的4个基本因素,分别是1)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和表面状态;2)受植床的状态;3)外科植入的技术;4)负重的状态。这四个基本因素的提出,奠定了现代口腔种植理论的基础,甚至至今,其主要原则仍未改变。
从70年代中期,Schroeder开始对骨-种植体直接结合进行研究,他采用了新的切片技术,能直接制作未脱钙的骨和种植体的联合切片,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将骨和种植体分离,因此获得了骨与种植体直接接触的组织学图片。值得肯定的是,Schroeder的研究,是种植系统研发的必经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得到统一之后,对骨-种植体界面额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化,对种植体表面处理也从单纯增加接触面积,发展到提高生物化学性能的方法上来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表面处理技术,如新的HA涂层技术、酸蚀技术、可吸收性介质喷砂技术、电化学氧化技术和离子技术等。
口腔种植学的历史是口腔种植外科技术、修复技术、工艺技术和种植体维护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发展的历史,至今已形成了完整的临床技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种植系统。
2013-07-17 15: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