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小儿脑瘫各时期的踏步训练

      对生后1周的孩子研究,1组每天10分钟抱成立位,脚踩桌面练习踏步反射;2组每周测一次踏步反射;3组每天仰卧做拉腿踏步体操;4组无任何检查或干预。结果2、3组第8周踏步反射减退;1组踏步反射保持且踏步次数增加,比2、3组早走1个月,比4组早走两个月。

      研究观察到,2-6个月婴儿踏步反射消失后,抱成立位躯干浸入浴盆,又会引出踏步反射;在踏步反射未消失前,脚上加重可消失;统计还表明体重相对高的踏步反射消失早,显示踏步反射消失是与体重增加有关。

      临床观察到,脑瘫儿早期进行踏步训练对肌张力过高的孩子可诱发尖足、剪刀步提前显现,但同时进行按摩、牵拉等治疗可阻抑异常步态,踏步训练可将下肢强直样发紧的发展趋势引导到踏步动作上。我们体会到异常早暴露比晚暴露更易控制,不仅可预防肌肉关节的二级损伤,而且较易在脑中以正确模式代替错误模式。


    小儿脑瘫的护理
    推荐阅读:小儿脑瘫常见治疗方法

      国外亦有学者提出尽早干预错误模式有助于正确模式形成。他们观察到3个月开始训练的孩子走的更早,并且是稳定的步态。虽然踏步反射延迟消退可以是脑瘫征象之一,但研究证实,许多原始反射都与以后某些功能有关,踏步反射就是以后行走的基础,脑瘫时延迟消退与肌张力过高等因素有关。对肌张力低的脑损伤、脑瘫儿,常引不出踏步动作,宜先仰卧扶持双小腿做踏步体操。

      四至六月

      主要目标:主动翻身,促独坐、伸手抓物,继续前庭等感统训练,开始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并贯彻在以后训练中。

      主要方法: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 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扶成侧卧后加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或者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

      五个月时可抱住孩子骨盆直立位面朝前,用玩具、语言引导弯腰及抬起动作。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

      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扶坐垫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的双手保护性支撑。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成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

      相关研究:翻身与爬相比,是成年以后还有的动作,是此阶段的重点项目。超过此年龄段还不会翻身,往往障碍造成翻身的异常在脑中形成较固定的模式,较难以被正确模式取代。必须对抗异常于早期,引导正常运动于该出现时,翻身及其他功能均是如此。[page]

      七至九月

      主要目标:俯爬、膝手爬,开始立位训练,向立位过渡的体位转换,拇它/食指捏小物,咀嚼及发音训练,感统训练增加新项目。

      主要方法: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 穴位刺激促进俯爬 俯卧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按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指蹬地同时按压该侧涌泉穴。左右交替、刺激俯爬。 推足/推位/俯爬模式促进俯爬。 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 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炼下肢持重。

      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 坐起训练锻炼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完成不好可用坐起椅。 蹲起训练。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持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扶迈步足跟不着地加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 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

      口腔运动 面对面示范发音及咀嚼,用手帮助下颌活动,按揉咀嚼肌及相关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内按摩,利用“磨牙饼干”等促进咀嚼、吞咽、发音等。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 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作为倾倒是的双手保护性支撑。 扶持孩子双腋部呈自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 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相关研究: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是以后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改善。美国哈佛地区调查,较晚会走的多没有经过爬。临床总结出,会爬后爬行量不易过多。一方面由于此阶段也是开始立位训练的月龄,时间有限;另方面膝手爬过多可致手腕关节变形。

      一般每日爬行总量50-100米较为适宜。1岁后不会爬、走的孩子,主要应进行立位训练,咀嚼等口腔运动是易被忽视的第三方面运动,咀嚼训练不仅有助于牙齿及齿槽骨发育,有助于营养改善,也给正确发音打下基础。

      十至十二个月

      主要目标:独站、扶走/独走,手眼协调伸手抓物。

      主要方法: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平行杆走,保护下独走。 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继续上述训练,并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进行上述训练时,有足内/外翻的用适宜楔形板矫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膝反张的捆站时膝后加垫;坐起椅训练起立时膝内弓的膝间加垫。立位训练必须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基础上,立位训练与矫正同时进行不仅可增强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也有助于姿势异常的纠正。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向前滚球引导手前伸扶球的保护性反射。

      推荐阅读:

      不同时区造成小儿脑瘫原因

      小儿脑瘫的类型和各时期诊断

      小儿脑瘫日常生活问题和护理

    2013-07-12 10: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