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心律失常疾病的相关介绍

      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一部分患者朋友对药物的耐受性逐渐降低,因此患上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为了尽量减少心律失常的危害,首先我们要非常了解它。

      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有哪些?

      1、早搏:早搏患儿心跳不规则,在两次较近距离的心搏之后有较长的间歇,是由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激动而引起的心脏搏动。


    心律失常疾病的相关介绍

      2、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患儿心率一般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为明显,呼气末期心率减慢,在发热、运动、情绪紧张、哭闹或用阿托品后心律不齐消失。

      3、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患儿轻者一般无症状,仅表现P-R间期延长,严重者由于心率过慢,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4、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新生儿心率超过200次/分,1岁以下超过160次/分,1~2岁超过140次/分,2~6岁超过130次/分,7~12岁超过120次/分。

      >>>>>细数心律不齐的病因和判断方法

      5、病窦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儿可出现持久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随运动、哭闹、发热而增加,也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4个月以下婴儿,常突然发作,症状可突然停止,血压低,心率快而规则。[page]

      为什么要区分病理性和功能性心律失常?

      病因不同治法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按照人体的生理需求,按照一定的节律和速率有规律地跳动。如果心跳节律或速率的正常规律被打破,就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轻者仅感到心里不适或心跳加快,重者可伴胸闷气促、眩晕、黑矇及一过性晕厥,甚至发生猝死。也有人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问题,称为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病理性心律失常和功能性心律失常。病理性心律失常是很多器质性心脏病的非特异性症状。在出现心律失常的同时,还具有原发病的种种临床表现,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而功能性心律失常多由疾病以外的因素引起,如不良生活习惯、长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等。目前认为功能性心律失常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也应得到纠正。


    心律失常疾病的相关介绍

      功能性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与快速性。在健康人群中如果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动过缓、显著窦性心律不齐、间歇性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则往往发生在迷走神经张力较高的年轻人。这种情况多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胸闷,通过体力锻炼可以使心率得到提高,症状改善,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表现为间歇或持续发作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窦性或各种异位起搏点的心动过速等,临床最常见的有阵发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性心房颤动等。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为什么需调和阴阳?

      中医药对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有独特作用,其理论认为心律失常及伴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全身症状属于机体阴阳失衡状态所致的心悸。

      在老年人群中,则多以心脾两虚、心肾阴虚、肝肾阴虚,或肝郁血虚、脾肾不足、心肾不交为特点,常与肝郁、湿热等实证兼见。临床症状很多,如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头重脚轻、失眠健忘、纳呆乏力、烘热汗出、心烦易惊,或急躁易怒,或心情抑郁等。用药宜标本兼顾,补虚泻实。

      年轻人的功能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生活无规律、有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长期饮食过量、过食肥甘油腻)、缺少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的群体中。临床表现为心悸伴随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能食善饮,或虽食欲旺盛,但自觉困倦乏力、闷闷不乐、体力不支等。

      >>>>盘点那些患有心律不齐的名人

    2013-07-11 16: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