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睾丸癌的诊断与疾病常识要点

      睾丸癌是生在男性生殖系统睾丸的恶性肿瘤,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2%。睾丸癌好发于20~40岁男性青壮年。

      诊断依据

      1.根据病史和体征,发现睾丸肿大有下坠感,无压痛,而睾丸正常时的敏感性消失,应首先考虑睾丸肿瘤。

      2.B超检查如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诊断很有帮助。

      3.尿HCG检查阳性,对判断睾丸肿瘤有无滋养叶成分参考价值。甲胎蛋白检查对判断胚胎性肿瘤有帮助。

      4.X线检查,可了解有无肺、骨转移。

      5.CT检查:CT检查以其检查的全面性和清晰性,能更详细地、准备地反应睾丸及全身各处的转移情况,对睾丸肿瘤的临床分期、科学的综合治疗,以及预后的指导等,都有重要价值。

      睾丸癌的症状在早期只是睾丸摸到肿块,由小慢慢变大,且大多数无痛,就因为无痛,延迟诊断治疗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只要发现睾丸有“无痛性肿块”,就应及早就医。当然少数睾丸癌也会有疼痛,但都是因为肿块体积太大,造成内部出血或坏死引起的疼痛。当然,阴囊内摸到肿块也不一定都是睾丸癌,还有可能是附睾囊肿、睾丸附睾炎、睾丸鞘膜积液、疝气或精索静脉曲张,这些疾病和睾丸癌是需要做区分的,最好是由专科泌尿男科医师做细致的检查,并加上阴囊超声检查就可以区分上述疾病。

      一般来说,由睾丸长出的肿块大都是恶性的,由附睾长出的肿块则良性居多。当然这要由专科医生经过检查才能最终确定,每位男性在每天洗澡时,最好能自我触摸一下睾丸,如遇有问题尽早就医。

      大部分睾丸癌除了查体显示睾丸肿块外,还可经由抽血检查肿瘤瘤标,睾丸肿瘤的特异性瘤标有甲胎蛋白(AFP)、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乳酸脱氢酶(LDH),这些肿瘤瘤标在睾丸癌的诊断、治疗及治疗后随访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譬如,睾丸癌经过成功的治疗,其肿瘤瘤标会下降到正常值,在治疗后定期随访检查时如果肿瘤瘤标有上升的话,表示肿瘤有复发,提示要开始下一步的治疗,故治疗前后的睾丸肿瘤瘤标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提到治疗睾丸癌,最大的原则仍是早期治疗,其预后才能令人满意,千万要注意早期治疗,不要因为肿块无疼痛而忽略了身体上的不适。根据组织学特点,常将睾丸癌分为精原细胞和非精原细胞的睾丸癌。不论如何分法,第一步一定是将罹病侧睾丸根治性切除,由病理检查来区分是上面两大类中的哪一类睾丸癌,再依据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其它器官转移来对睾丸癌进行分期,一般睾丸精原细胞癌对放疗效果最好,如果淋巴结转移不是太多或淋巴结不是太大,首先考虑放疗,否则要考虑化疗;对于睾丸非精原细胞癌,有人建议实施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或者先给化疗然后再清扫淋巴结,但淋巴结清扫术会将交感神经节破坏引起射精方面的障碍及不育症,鉴于此,有人比较倾向于化疗或采用改良式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目前治疗上值得一提的是,化疗对睾丸癌的效果最好,对此疾病已有彻底治愈的希望。

    2013-07-01 17:34:11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