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造成急性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少数可并发重症肝炎。我国以无症状携带者多见。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所以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极为常见。妊娠对乙肝的影响不大,妊娠并不增加对HBV的易感性。目前未见报道显示妊娠影响乙肝患者远期预后。但是,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蛋白,血糖,糖原储备均较非孕妇减少。一旦孕妇感染乙型肝炎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伴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孕妇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常加重。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相关阅读:谈女性妊娠期肝病患者如何调养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能将HBV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畸形,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围生儿病死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增加。由于肝细胞严重受损,导致肝脏合成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故乙型肝炎者常伴发产后出血、DIC,产后出血性休克发生率增加。
1、急性乙型肝炎
临床经常见到的急性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但乙肝潜伏期较长,为1-6个月。起病常比较隐匿,前趋症状大多不明显,很少有高热,血清ALT和AST上升较慢,恢复也较慢。一般至少需3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2、慢性乙型肝炎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多数是在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临床上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也可无症状。仅偶然发现肝功能异常。孕妇在乙肝慢活肝的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相当常见。尤其多发生于长期处于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贫血者。极少数病情严重者甚至发展出现肝功能衰竭和孕妇死亡。[page]
妊娠对乙肝的影响
妊娠期间肝脏负担加重,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或促使原来存在的肝病恶化。孕妇患肝炎时病情较非孕时为重,且妊娠期限越晚越易发展为重症肝炎,且孕妇患肝炎后特别容易转变为慢性。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蛋白、血糖、糖原储备均较非孕妇减少,一旦感染HBV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伴发妊高征时,孕妇HB的病情通常较重,极易大面积肝坏死。
乙肝对妊娠的影响
的发生率增加且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如胆汁沉积胎盘绒毛血管,则可引起胎盘血循环下降,胎儿宫内血氧供给降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肝病毒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变,致使胎盘功能下降,一方面出现胎儿缺氧,一方面胎盘屏障作用减弱,还易发生母婴间的垂直传播。综合国内外资料均提示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早产发生率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肝炎病毒阻扰了体内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雌激素过高,子宫肌对内源性缩宫素敏感性增加,易出现子宫肌收缩。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对孕产妇预后的影响
急性乙型肝炎发生于妊娠早期,可加重妊娠反应,或将肝炎的胃肠道症状误认为妊娠反应而耽误病情。发生于妊娠晚期时,妊高症发生率高于非肝炎者,可达30%。分娩时易发生产后出血。肝炎孕妇病死率较非孕时为高,尤其重症肝炎对母婴威胁甚大。
慢性乙型肝炎约1%~5%可并发重症肝炎,以亚急性重型居多,而急性重型肝炎比较少见。孕妇在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相当常见,尤其多发生于长期处于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贫血者,极少数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和孕妇死亡。
乙肝的母婴传播
由于妊娠期免疫系统的变化影响,孕妇感染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有关孕产妇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为0.08%~17.8%。乙肝对妊娠的影响:易出现流产、胎儿畸形、早产、死胎、妊高症、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垂直感染。同时由于肝脏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器官,如肝功能受损害严重则一些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凝血酶原Ⅴ、Ⅶ、Ⅸ、Ⅹ因子合成减少,血小板数目减少,功能低下,出血倾向加重,易发生产后出血。
>>>>推荐阅读:妊娠合并肝炎的处理方法
总之,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的预后与病毒毒力、孕妇营养状况以及医疗卫生条件有关。及时进行诊断并给予治疗和病情监测将改善孕妇的预后。
2013-06-28 16: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