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对小脑萎缩以控制病情、对症治疗、加强护理为主, 尚无根治方法。鉴于部分中药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降低血液粘稠度, 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增强脑血管通透性, 软化血管壁, 增加脑组织代谢功能, 调节内分泌, 营养脑神经细胞, 因此, 有必要开发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下是专家的一些研究体会:
小脑萎缩病在中医学中属眩晕、虚劳、中风等病的范围。中医认为, 小脑萎缩病位在脑, 涉及肾, 认为肾为封藏之本, 藏精、主骨、生髓, 老年则肾气渐衰, 肾精亏耗; 脑为髓海, 脑之神明依赖髓之荣养, 肾虚则精髓不足,脑失充润而致神明空虚。
老年之人气血阴阳不足可引起肝脾肺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 肺主宣降, 通调水道, 输布津液, 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 三焦为水液通调之渠道。故气血阴阳的不足可聚湿而生痰饮, 或有形, 或无形。若痰迷清窍则可见神昏、痴呆、健忘、语言謇涩, 步履不正、行为异常、啼笑皆非; 若痰浊上犯于头, 清空被扰, 浊阴失降则可见眩晕、昏冒等症状。总之情志不遂也是导致本病的原因之一。
小脑萎缩的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 本病病位在脑, 本质为虚, 病因以痰为主, 为虚中夹实之病证, 病机归纳为年老体虚, 痰浊犯脑, 治疗原则当是补虚祛实, 不可偏执一端。本病之痰多由虚而生, 故当调补阴阳气血, 补肾健脾理肺以治痰之本。老年体虚, 唯补之以求阴阳气血充盛, 脏腑功能健全, 使痰不治而自去, 恐难成于一时, 在患者体质尚未至虚之时, 投以祛痰药以祛实邪, 可获相得益彰之效。本病病位在脑, 治疗宜调补阴阳气血、五脏六腑, 结合祛痰降浊, 醒脑通窍, 地黄饮子能滋肾阴, 补肾阳, 开窍化痰。方中巴戟天强筋骨,安五脏, 补中益气; 山萸肉补益肝肾, 益精血, 安五脏, 通九窍, 止小便, 明目强力; 沙苑子清心固肾, 滋阴明目; 石菖蒲、郁金、胆南星醒脑化痰开窍; 土鳖虫、水蛭活血化瘀通络; 白附子助阳补火; 熟地黄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制首乌、韭菜子补益精血, 固肾,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沉积, 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首乌还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以上诸药合用, 共奏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生髓健脑、祛痰浊、化瘀血、益智开窍之功。
以上是小脑萎缩中医治疗地黄饮子加减法,相信大家对于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另外,求医问答网站还为您提供了小脑萎缩的详细相关信息以及最新医疗动态。如对以上问题另有疑惑,欢迎咨询在线专家,专家会为您详细解答。
2012-11-11 14: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