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方法

      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方法(一)

      1.仰卧位练习:患者躺在表面光滑的床上或垫子上,足跟着床面,头部枕起,看到小腿与足。

    (1)双下肢单独沿床面滑动作各式屈曲运动;

    (2)双下肢交替沿床面作各式屈曲运动;

    (3)双下肢单独悬浮作各式屈曲运动;

    (4)双下肢交替悬浮作各式屈曲运动;

    (5)联合各种下肢运动,并使患者足跟随治疗师手指运动。

      2.坐位练习:

      (1)练习维持正确坐位姿势2min;

      (2)正确坐位各项平衡训练;

      (3)用粉笔在地上划两个“十”字标记,轮流使足顺所划的“十”字向前、后、左、右滑动;

      (4)按治疗师的节奏,练习从不同高度椅子上起身和坐下。

      3.站立练习:

      (1)侧走:身体重量要在双足中轮流转移;

      (2)在35cm宽的平行线之间向前走;

      (3)向前走,进行1/4步、1/2步、3/4步及一整步练习;

      (4)转弯,向左右转弯行走。

      4.上肢训练:指鼻训练,木插板训练,先单手,后双手作持物训练。

      (1) 先从卧位训练开始,直至动作熟练稳定后,再进行坐位训练。

      (2) 从容易的动作开始到复杂的动作。

      (3) 从一侧的肢体运动移行到两侧肢体同时作相同的运动,再移行到两侧肢体作不同的运动。

      (4) 从广泛围的移行到狭窄范围内的运动。

    推荐阅读:<<<细数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哪些
    [page]

      共济失调的运动治疗方法(二)

      (5) 从速度快的运动移行到缓慢有节律的运动。

      (6) 先睁眼做动作,最后移行到闭眼做动作。

      (7) 从残疾轻的一侧开始练习,如两侧残疾无差别,应先西欧哪个右侧开始。

      (8) 一个动作要练习做三四次。

      (9) 一个动作完成后要休息运动所用的时间。

      在Frenkel训练法中结合负荷训练,依据被训练的部位不同,给适量的沙袋绑缚,负荷训练应用于Frenkel训练的每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因应用不同的沙袋负荷而分为数个亚阶段,即:初始完成该动作的重负荷训练→运动熟练、准确后的轻负荷运动→脱离负荷后动作顺利完成。同时,负荷训练也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由于患手的意向性运动控制困难,难以完成进食、洗漱等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若给予患手上肢肘部缚几百克的沙袋(其重量因人而异),手的意向性动作立即明显改善;再如由坐位站起,双下肢的踝关节处缚2kg左右的沙袋,增加了下肢的躯干的稳定性,即可较容易的完成该动作;训练步行十,也可在患侧下肢绑缚1kg左右的沙袋,使步态的稳定性明显改善;对于双手功能较好,而躯干和下肢共济失调的病人,可借助前推载人的轮椅练习步行,以增加对躯干和下肢的控制能力。

      负荷训练有利于增强躯干、肢体的稳定性,其生理机制如下:

      (1)负荷训练增加了运动肢体的运动量,它使拮抗肌增加了紧张度,继而使拮抗肌的收缩更为容易。

      (2)该负荷训练增加了患者对残疾部位的认识,增加了患者在治疗中的注意力。

      (3)该负荷训练使肢体及躯干的屈肌、伸肌比例发生了变化。

      (4)以上因素相互关联。在肢体的近端增加了负荷控制了肢体的伸展过度,亦同时可以增加压力感受系统对小脑的控制。

      目前共济失调的康复进展仍不尽人意,基本沿用19世纪末Frenkel所创立的以脊髓痨为代表的共济失调训练方法。Frenkel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再学习的训练技术。其基础是利用障碍部位残存的感觉系统,特别是视、听、触的代偿反馈机制,逐步形成新的运动环节,恢复障碍部位的各种生理功能及ADL。但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原因包括小脑损伤和与其相关的结构和神经纤维损伤,本体感觉一般不受影响(丘脑损伤除外)。单纯的Frenkel训练法不能全面进行卒中后共济失调的康复。针对脑卒中病灶解剖部位特点及其功能联系纤维特别设计的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有的放矢,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恢复,且该方法实施较简单,患者依从性强,通过循序渐进干预后可达到最佳效果。

    推荐阅读:<<<共济失调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2013-06-07 15: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