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全身血管病变之一,是微血管病变最危险的并发症。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本病发生率为20%—40%;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为10%-20%。其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浮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据估计,糖尿病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占5%-10%。
中医治疗
1、肺胃两虚证
主证: 气短自汗,倦怠乏力,纳少腹胀,胃脘不适,咽干舌燥,平素易感冒,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
治则:益气养阴,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益胃汤加减。太子参、生黄芪、生地、五味子、桑白皮、北沙参、麦冬、玉竹等。
2、心脾两虚证
主证: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食纳不佳,舌淡脉虚细。
治则:益气养阴,补益肺气
方药:人参归脾汤加减。党参、生黄芪、炒白术、远志、炒枣仁、当归、茯神、木香等。
3、脾肾气虚证
主证:气短乏力,纳少腹胀,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弱。
治则:健脾固肾
方药: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水陆二仙丹合芡实合剂等加减。党参、生黄芪、炒白术、金樱子、芡实、白术、茯苓、山药、黄精、菟丝子、百合、枇杷叶等。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补骨脂、菟丝等治疗。
4、气阴两虚证
主证:神疲乏力,自汗气短,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渴喜饮水,大便干结或先干后稀,舌红胖大少苔有齿痕或舌淡齿痕,脉沉细或弦细。
治则: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太子参、生黄芪、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等。偏气虚以五子衍宗丸加参芪;偏阴虚用大补元煎加减。
5、阴阳两虚证
主证: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酸腰痛,口干欲饮,或有水肿,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胖,脉沉细。
治则:阴阳双补
方药:桂附地黄汤、济生肾气汤、大补元煎加减。党参、熟地、山萸肉、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仙茅、仙灵脾、炙甘草。水肿加牛膝、车前子、防己等。
6、肝肾阴虚证
主证:头晕头痛,急躁易怒,腰酸耳鸣,五心烦热,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则: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菊花、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等。
推荐阅读:<<<糖尿病肾病的水肿有哪些症状
[page]
7、脾阳不振证
主证:倦呆乏力,面色萎黄,面目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形寒肢冷,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舌淡或暗淡,苔白腻,脉濡细。
治则: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炒白术、炒苍术、木瓜、大腹皮、草豆蔻、厚朴、桂枝、木香、猪苓、制附片(先煎)等
8、肾阳虚亏证
主证:面色恍白,灰滞无华,腰膝酸软,形寒拍冷,四肢欠温,周身浮肿,以下肢为甚,常伴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腹胀尿少,舌淡红或暗淡,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附子(先煎)、肉桂、党参、葶苈子、茯苓、泽泻、大腹皮、五加皮、白术、生姜等。
9、阳虚水泛证
主证:全身悉肿,形寒肢冷,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神疲嗜睡,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有秽臭,大便溏泄,尿少或无尿,舌体胖大苔白腻或垢腻,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阳利水,逐毒降逆
方药:大黄附子汤加减。附子(先煎)、生大黄(后下)、半夏、生姜、砂仁、藿香(后下)、木香、苍术、厚朴等。
10、肝肾阴竭证
主证: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五心烦热,神志不清,四肢抽搐,溲赤便秘,舌红无苔或薄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治则: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锉)、生地、钩藤(后下)、丹皮、石决明(先煎)、菊花、鳖甲(先煎)、茯神、白芍、元参、全蝎等。
糖尿病肾病临床所见以虚实挟杂为多,瘀血、水湿、湿浊为其最常见的兼挟之邪,治疗时必须在治本的基础上,重视治标祛邪以提高疗效。
挟瘀血:主要表现为肢痛肢麻,女性患者月经后期色暗有瘀块或痛经,口唇暗,舌暗有瘀斑或瘀点。可在扶正方中酌加丹参、鸡血藤、泽兰、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
挟水湿:主要表现为水肿,轻者仅下肢稍肿。可在扶正方中加牛膝、车前子、防己、赤小豆、冬瓜皮等;重者则宜温阳利水,可用实脾饮、济生肾气汤,或健脾利水,用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广木香、槟榔、陈皮、沉香等理气药,使气行水亦行,水肿迅速消退。
挟湿浊:如湿浊上逆而恶心、呕吐,舌苔黄腻,可在扶正方中加黄连、竹如,甚则先清化湿热,用黄连温胆汤或苏叶黄连汤,待呕吐止后再予扶正;舌苔白腻,可在扶正方剂中加陈皮、生姜、竹如等;甚则先化浊降逆,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控制呕吐,呕止再予扶正之剂。若湿浊上逆而口中有尿臭明显者,可在扶正基础上加大黄(后下),或合并使用大黄灌肠,使湿浊外泄,症状得以缓解。
2013-06-03 16: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