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三)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三)

      一、 诊断

      ㈠中医诊断

      1、 面部皮损物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黑或淡褐,无痛痒。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

      2、 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后、唇等颜面部。

      3、 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推荐阅读:中医如何治疗黄褐斑

      4、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㈡ 西医诊断:

      1、 面部淡黑色至深黑色,界限清楚地斑化,通常对称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 无明显自觉症状。

      3、 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 病性可有季节性

      5、 去除其他病症(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呈病变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癣,雀斑,咖啡斑,Albrifhe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㈢症候诊断:

      1、 肝郁血瘀证:面部请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两颧周围,胁胀胸痞,性情急躁,易怒,女子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前斑色加浑。乳房作胀疼痛,舌象:舌质红或紫斑,脉弦。

      2、 脾虚湿蕴证:面部黄褐色斑片如尘土或灰褐色,边界不清,分布于鼻翼,前额及口周,神疲纳少,膀胱胀闷,或月经量少,带下清稀,舌象:舌质淡微胖,苔薄微腻,脉滑细。[page]

      3、 肾阴不足证:面部斑呈黑褐色,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状如蝴蝶,腰膝酸软无力,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月经不调,舌色,舌红,苔干或少苔,脉沉细。

      二、 治疗方案

      ㈠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

      1、 肝郁血瘀证:

      治法:疏肝活血

      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术、茯苓、青皮、陈皮、丹参、红花、香附、牛地黄、栀子、甘草水煎服用。 胁胀胸痞加减,烦躁易怒加枳壳、郁金。

      月经不调加减:益母草;乳房胀痛加郁金、元胡、川楝子。

      中成药:逍遥丸

      2、 脾虚湿蕴证:

      泻法:健脾化湿

      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石药,一米,扁豆,砂仁,生地,红花,甘草药等。

      脘肤闷胀者加苍术,厚朴;月经不调加当归,益母草;斑色深

      褐加莪术麦霄花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page]

      3、 阴肾不足证:

      治法:滋补肾阴

      六味地黄丸加减:生地,元参,天花粉,知母,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丹参,黄丝子,甘草。

      腰膝酸软无力加枸杞子,失眠多梦等。五心烦热加牡蛎柏子仁,栀子,黄柏;月经不调加益母草,鸡血藤。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㈡倒横面膜术治疗:每周一次,12次为一疗程。

      1、 患者平卧,毛巾理顺头发包裹好,以利于操作。

      2、 使用清洗剂或洗面奶清洁面部皮肤。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

      3、 使用曾白露或中药按摩霜可自选,或用增白祛斑的软膏,利用其治疗和润滑作用,作各种按摩方法治疗。

      4、 按摩方法:双颊螺旋式点式按摩四指指腹在双颊由内向外作螺旋形按摩。额肌弹陇,四指并拢,弹按上额部肌肉。鼻旁推抹,由鼻根两旁,至鼻唇沟转向两颊,有节奏的推抹。额部外抹,双手拇指指腹由鼻根向上沿额至发际向两侧太阳穴外抹。清楚鱼尾纹:用双手小鱼际,轻贴服外角皮肤,由内向外弧形按摩。

      眼轮匝肌圆形揉摩:一手托住下巴,另一手作口周围圆形揉摩,然后两手交替。下额弹拢:双手指肤由下向上,有节律的弹拢下颌,如弹琴样。双颊部颤抖:双手小鱼际从下颌骨向上颤抖双颊。

      拍打双颊逆气:双手指并拢。手心微凹有节奏的轻轻拍打双颊。额部切叩:双手五指并拢,以尺侧有节奏地叩打额角。

      5、按摩穴位:

      颊车:双手食指点按。

      迎香:双手食指点按。

      攒竹:双手拇指点按。

      太阳:双手拇指点按。

      上述几组手法,每组按摩30次左右,手法要求弱力柔和,轻快,短时,时间约15分钟,再薄涂一层增白霜。

      6、用脱脂药棉将眼、眉、口及发际作保护性遮盖。

      7、取250—350医用成形粉(煅石膏)加42℃-46℃的清水,调成糊状,迅速而均匀地倒于面部(鼻孔除外)而后盖以面罩。

      ㈢针灸治疗

      1、 针刺疗法:

      ⑴ 肝郁血瘀证:主穴:三阴交、足三里、备穴、脾俞、上脘、下脘用补法。每日一次。连续七天为一疗程。

      ⑵ 脾虚湿蕴证: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备穴、脾俞、上脘、下脘用补法。每日一次。连续七天为一疗程。

      ⑶ 肾阴不足:主穴:太溪、三阴交、备穴、肾俞、阴陵泉、用补法,每日一次,连续七天为一疗程。

      耳针:内分泌、面颊、皮质下、心、肝、脾、肾、子宫等耳针或用耳穴压力治疗:用王不留行压穴,胶布固定,每次选穴1-2个,2-3天换穴一次。

      2、 艾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推荐阅读:谈黄褐斑的预防保健

      3、 刺络拔罐:选用穴位大椎、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

      肾俞等。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罐法拔罐。留罐5-1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㈣外治法:可根据病情选择外用中药祛斑霜剂如丝白祛斑软膏等,糊剂外捈,中药熏洗等。

      ㈤护理:

      1、注意饮食营养,以水果、蔬菜等清洁食物为主,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应尽量避免日光照射,外出时应用太阳伞或太阳帽。从事野外工作或外出旅游,应涂防晒霜火防晒油膏。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分忧虑,勿过于疲劳,要有足够的睡眠,并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

      4、合理选用化妆品,勿使用过敏,有毒副作用的产品,亦勿盲目应用一些虚假广告宣传的脱色剂。
     

      相关阅读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一)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二)

      黄褐斑的食疗方法(四)

      揭秘黄褐斑的治疗偏方

    2013-05-28 14: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