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三)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三)

      1、甲亢为什么能引起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因其最早见症为皮肤紫癜,故称之为原发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可继发于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多种原因之后。甲亢出现血小板减少症自然也属于后者的范畴,其特点是在甲亢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皮肤紫癜。

      甲亢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血小板生成减少:可因甲亢代谢旺盛,能量物消耗过多,形成铁、维生素、叶酸等营养物不足,进而影响巨核细胞生成障碍而致血小板减少;亦可因过多的甲状腺素损伤干细胞,影响巨核细胞或血小板的生成而使血小板减少,亦可能是促血小板生成因子调节障碍所致。

      (2)血小板破坏过多:①甲状腺素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血小板的半寿期缩短;②免疫因素,甲亢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可检出其免疫球蛋白(IgG);③少数甲亢病人可出现脾肿大,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脾机能亢进时血小板破坏过多可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临床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单独发病,亦可与甲亢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患甲亢后血小板减少会进一步加重,且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所以当血小板减少症给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时,应作甲状腺机能检测,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若因治疗甲亢造成的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则应调整药物,以免加重病情,造成不应有的后果。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四)点击

      2、甲亢性肌病有哪些类型?

      甲亢伴发肌肉病变称为甲亢肌病。1835年Graves首次描述甲亢肌病,此后发现本病临床颇为常见,有人报告在 54例未加选择的甲亢病人中有44例存在肌病,足证其发病率之高。本病有急性发病,有慢性发病,病情上有轻重之不同,有时肌病可以为甲亢的重要表现或首发症状。临床上依据其发病特点和病变涉及的部位不同分为急性甲亢性肌病、慢性甲亢性肌病、甲亢性周期麻痹、甲亢性眼肌麻痹和甲亢伴重症性肌无力等五种。

      3、急性甲亢性肌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甲亢性肌病比较罕见,发病机理不清,发病迅速,表现为进行性严重肌无力,病人在数周内可见说话、吞咽困难,发音障碍,复视及四肢无力,表情淡漠,抑郁,也可合并甲亢危象,引起呼吸肌麻痹时可见呼吸困难,甚或呼吸衰竭,病势凶险。[page]

      4、慢性甲亢性肌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多数为中年男性,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病变涉及的部位以手部大小鱼际、肩胛肌、骨盆肌、臀肌较为明显,甚可影响全身肌肉,以致患者出现站立、蹲位起立、走路、登楼、提物等均感到困难,可见肌纤维颤动,肌电图示非特异性肌病改变,血尿肌酸增高。肌病的严重程度大多数与甲亢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甲亢控制后,肌病即好转。

      5、甲亢性周期麻痹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率为3.8%~6%,年轻男性发病率较高。发作前,多无明显前驱症状,常在一定诱因如饱餐、疲劳、精神紧张、高糖饮食、寒冷、注射葡萄糖及胰岛素等情况下发作,发作时双下肢或四肢瘫痪,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本病不仅和周期性麻痹的临床症状相似,而且和周期性麻痹一样,补钾后症状亦可迅速缓解,因此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机体的钾代谢和分布异常有关。

      甲亢性周期麻痹的发作时间呈多样性,短者数十分钟,长者可数天,发作频率可一天数次,也可数年一次。发作时肌肉麻痹轻重因人而异,轻者肢体只能移动,不能坐起或站立,重者则肢体完全不能活动。体检时患者神志清晰,无感觉障碍和颅神经受累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化验血钾多降低,心电图可见低血钾改变。甲亢治愈后,病情不再发作,少数患者仍有发作者,可能是同时存在着甲亢和周期性麻痹两种病变。


    甲亢的治疗

      6、甲亢伴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甲亢和重症肌无力均为和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两者可同时发病,也可先后发病,因果关系不清,发病率约为1 %~5%。甲亢伴重症肌无力和通常所说的重症肌无力两者的临床表现相同,受累肌肉以眼肌、面部肌肉及吞咽肌肉最常见,其次为颈、躯干和四肢肌肉。主要临床表现为:单眼睑下垂,偶见双眼睑下垂,复视,眼外肌活动受限,语言欠清,咀嚼无力,饮水咳呛,吞咽困难,头部沉重,颈项疲软,两臂上举无力,上楼困难,下楼易跌,起立困难,甚或因呼吸肌受累而见呼吸困难,紫绀,严重病人可致呼吸停止。其特点是一做肌肉运动,肌肉很快出现无力。[page]

      7、甲亢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甲亢性眼肌麻痹是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眼部组织损害性病症,常与突眼并存,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外肌麻痹所致的眼球活动受限、复视、斜视、视物不清等。

      8、甲亢骨骼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甲亢的骨骼系统表现基本上是两个方面:一为骨质疏松,一为肢端病。甲亢时由于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骨髓,使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胶原组织破坏增多,骨钙的转换率增加,血钙过高,尿钙排泄量增高,久则出现骨质疏松症。早期病人症状不多,典型病人常见骨痛,肋骨、骨盆、脊椎骨较常受累,严重病人可发生病理性骨折。X线检查可见骨密度减低,甲亢治愈后多可恢复正常。


    甲亢的饮食禁忌

      甲亢肢端病较少见,是一种增生性骨膜下骨炎,特点是手指、足趾肥大粗厚,外形似杵状指和肥大性骨关节病变,但血液循环不增加,X线检查在病变区有广泛性、对称性滑膜下新骨形成似肥皂泡样粗糙突起。有时局部皮肤增粗增厚,发病机理不详,常与胫前粘液性水肿和浸润性突眼并存。推荐阅读:甲亢疾病治疗流程图

      9、甲亢泌尿生殖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甲亢的泌尿系统症状主要为尿量明显增多,缘于肾血流量增加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由于雌激素过高,抑制了睾丸间质细胞功能并抑制精子的生成,可致精子数量减少,导致不育、男性乳房发育及性功能低下。有50%~60%的女性患者可见月经减少,周期延长或闭经,不仅受孕的机会减少,即是受孕也易致流产。由于泌乳素增加可见男女泌乳症(女性为多,男性少见)。上述症状大多数在甲亢控制后可以恢复正常。

      10、甲亢内分泌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甲状腺激素过多除影响性腺功能外,并常影响垂体-肾上腺功能,早期因应激反应血中 ACTH、皮质醇及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继而受过多甲状腺激素抑制,17-羟皮质类固醇、17-羟酮类固醇均下降,皮质醇半衰期缩短。大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肠道对糖的吸收,延缓高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所以患者可出现糖耐量降低,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和尿糖阳性,但空腹血糖并不升高。临床上甲亢可以引起糖尿病,甲亢控制后糖尿病多可缓解。糖尿病和甲亢也可以并存,这是因为甲亢和糖尿病都和家族性遗传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甲亢、糖尿病的基因缺陷往往在同一对染色体上,故可能会连锁在一起传给下一代。

      相关推荐: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一)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二)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四)

      甲亢的基本常识解答(五)

    2013-05-22 1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