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胃炎的分类治疗流程

    内镜分型 内镜特征 分级标准 治疗/用药
    浅表性胃炎 红斑与周围粘膜比较,有明显的发红 I级:分散或间断线状。
    II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
    III级:广泛融合
    抑酸治疗: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可增高或降低,有反酸症状者,适当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减轻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的修复。可采用抑酸药(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糜烂性胃炎 糜烂(平坦/隆起症状)粘膜破损浅,周围粘膜平坦或隆起。 I级:单发
    II级:多发局部≤5
    III级:多发广泛≥6
    一旦出现急性胃出血的症状,必须立即实行止血治疗方法。若生命体征的状态稳定只有急性胃炎表现,或大便隐血阳性,或两种症状并和,却无呕血的症状发生,可进行常规性治疗,即应用制酸性药(比如质子泵抑制性药)
    出血性胃炎 粘膜内出血;粘膜内点状、片状出血,不隆起的红色、暗红色出血斑点(伴/不伴渗血,新鲜/陈旧) I级:局部
    II级; 多部位
    III级:弥漫
    对症治疗。产生剧痛症状时一定慎用吗啡,一般的情况下不宜应用。以免延误了病情的治疗,产生不必要的后果。
    萎缩性胃炎 粘膜萎缩;粘膜呈颗粒状,皱裂变平,血管透现,可有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I级:细颗粒,血管部透见,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II级: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透见。III级:粗大颗粒,皱裂消失,血管达表层,弥漫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要控制感染,应早用大量有效的抗生素,以免产生电解质、水及休克在体内的紊乱。另外在病人许可而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要考虑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了。

    2013-04-22 13: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