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5例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颇为罕见,其发生发展与粘膜色素沉着板块恶变密切相关。患者发病前7~l2年出现口腔粘膜黑色素沉着斑块,恶变时出现斑块扩大,颜色加深,表面隆起,粗糙。且有破溃出血,文献报道n约有4以上口腔粘膜黑斑恶变为恶性黑色素瘤。本组病例中例为无色素型恶性黑色素瘤:指在光镜下缺乏黑色素颗粒,可几乎不含或根本不含色素。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胞浆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确诊,但有报告有少数恶性黑色素瘤HMB一45为阴性,应提高警惕。

    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FMMM)诊断前首先需排除转移性,其中源于皮肤最为多见,本组5例患者人院后查体,未见扣钱外肿瘤性病变,支持口腔原发。光镜下瘤细胞呈大上皮样细胞型,小上皮样细胞型,巨细胞型等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多见,本组5例标本在光镜下,2例为上皮样细胞型,2例为梭形细胞型,1例为细胞形态多样,部分呈印戒细胞样,瘤细胞排列也呈多样化,例呈巢状,片状排列,2例呈囊状排列,1例呈弥散状排列。

    口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应与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包括:皮肤恶黑:通过临床检查,排除皮肤部位的肿瘤。上皮样细胞须与鳞形细胞癌相鉴别。梭形细胞须与平滑肌肉瘤相鉴别。小痣细胞样与未分化癌及恶性淋巴瘤相鉴别。印戒细胞黑色素瘤须与胃肠道印戒细胞癌相鉴别。

    2012-11-14 20: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