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女,52岁,2010年6月9日初诊,因左足四五趾紫红肿痛、行走困难半月而就诊,检查:左足四五趾暗红肿胀,压痛,以四趾末端为重,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左足抬高苍白试验阴性,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左下肢动脉彩超:左髂动脉、股动脉有多处动脉粥样硬化癍块形成。
诊断
脱疽(西医诊断:左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辨证属湿热证。治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自拟清热利湿方:垂盆草30g,茵陈15g,泽兰草15g,益母草30g,紫草30g,制大黄10g,生甘草10g。5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静脉滴注,5GNS250ml加喜炎平8ml,连用5d。患者服药后,左足趾肿痛明显减轻,颜色变浅,大便略稀,原方制大黄改为6g,继用5剂。
再次诊断患者左足趾肿痛消失,颜色变为正常,左足背动脉搏动基本正常,病情稳定,改自制清络通脉胶囊6粒,1d3次,口服。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属于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传统分为3期,1期局部缺血期,有慢性缺血表现,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疼痛、抗寒能力减退;2期营养障碍期,肢体缺血表现加重,同时有皮肤粗糙,汗毛脱落,趾甲增厚,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可有静息痛;3期(坏死期)除具有慢性肢体缺血表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坏死期根据坏死范围又分为3级:1级坏死(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2级坏死(坏疽)扩延至足背或足底,超过趾跖关节,3级坏死扩延到踝关节或小腿。
动脉硬化机总以“邪”为主因,由“邪一病一损”3者构成病证,即因邪(内因或外因致病因子,血管炎变)致瘀(血管狭窄,纤维组织增生与血管改变,血栓形成),因瘀致损伤(缺血与郁血的组织反应),构成血管炎变的基本病理过程。临床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恢复期。急性期以湿热毒邪侵袭而致,治以清热解毒利湿;缓解期气阴两虚,治以清热养阴益气;恢复期治以益气养阴,扶助正气。各期病理既可有缺血、营养障碍、坏死的各期表现,又可同时都具有,治疗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为5型,代表方为软坚清脉方,药选制首乌、海藻、稀莶草、牡蛎等。实验研究,该方能明显降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总胆固醇,对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有提呈作用,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D有抑制作用明显且高于丹参,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有抑制作用,并能较快建立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均优于多烯康和丹参。
2013-01-04 1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