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知多少

      ㈠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临床上,此种脓肿较为少见,多因坐骨直肠窝脓肿引流不及时,向上穿透肛提肌所引起,也有直接由肛腺感染所致。由于此间隙顶部为腹膜,容积很大,位置深藏在盆腔内,因此,感染后全身自觉症状显著,而局部症状则不明显。直肠内常有沉重坠胀感,有便意而排便不畅,也有排尿困难,肛门浅表部位无红肿和触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患侧壁外有隆起硬块,有压痛和波动感。

      ㈡低位肌间脓肿:是位于肛管直肠线以下的内外括约肌之间的脓肿。脓肿一般不大,患者全身性感染症状较轻,而有局部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缘红肿不明显,但肛管内病区有肿块隆起,压痛明显。

      ㈢坐骨直肠窝脓肿:这种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常见的一种,位于坐骨直肠窝内。由于窝内充满脂肪,血液运行不畅,极易感染而形成脓肿,多数由肛窦感染后,使肛腺感染化脓,形成肌间隙脓肿,脓液经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向外蔓延而形成;也有时由于肛裂、直肠溃疡或其它间隙脓肿蔓延到坐骨直肠窝而形成。感染的范围较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广泛,而且较深。病人开始时感觉肛管患侧有持续性微痛、酸胀,不如皮下脓肿疼痛那么剧烈,发热、畏寒、头痛、身倦无力等全身性感染症状较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病人坐卧不安,行走时疼痛更甚,有时排尿也发生困难。通过望诊,可发现肛门旁患侧、坐骨直肠窝部位表面皮肤肿胀,双侧不对称。通过触诊,可发现有局限性硬结和明显压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患侧坐骨直肠窝内有压痛,压痛平面可伸展到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由于脓肿位置较深,在早期皮肤红肿不明显,也无波动感;如皮肤已有红肿或有波动感,则表示脓液已穿入肛门皮下间隙。

      ㈣肛管后脓肿:位于肛管后间隙,多数由肛门后部肛窦或肛腺感染所致。常分肛管后深间隙脓肿和肛管后浅间隙脓肿。当感染经内括约肌与联合纵肌纤维,沿外括约肌深部与浅部或耻骨直肠肌之间进入肛管后深间隙时,就会形成肛管后深间隙脓肿;如感染沿外括约肌浅部与皮下部之间进入肛管后浅间隙,就会形成肛管后浅间隙脓肿。由于脓肿范围较小,很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但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会有压痛。通过直肠指诊,可发现肛管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有局限性肿块,并有明显触痛。

      ㈤直肠粘膜下脓肿:生在粘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即粘膜下间隙内,该间隙内有内痔静脉丛和粘膜肌层。临床上,粘膜下脓肿很少见,常因内痔注射或插药不当,痔核化脓或肛腺感染所致。与其它肛提肌以上脓肿相同,全身症状较为显著,肛门外无明显病征,直肠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该处有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上缘不易触及。

      ㈥高位肌间脓肿:生在直肠下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结缔组织内。常由肛窦或肛门感染、直肠炎、内痔感染化脓、直肠狭窄和直肠损伤等所致。全身症状较明显,肛门外无明显病征,初期病人感觉肛内坠胀,逐步转入胀痛,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通过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壁上有椭圆形隆起肿块,有触痛及波动感。通过窥器检查,可见直肠内有椭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边界整齐,常有炎性粘液附着于隆起表面。[NextPage]

      ㈦肛门皮下脓肿:是位于肛管皮下及肛门周围皮下间隙的脓肿,为最常见的一种脓肿,常发生在肛门边缘(肛门周围间隙),故又名肛门旁皮下脓肿或肛周脓肿。脓肿一般不大,病人全身性感染症状较轻,而局部疼痛剧烈,表现为持续性和搏动性,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门旁有明显红肿、硬结或触痛,如脓肿已局限成脓,可有波动感。

      ㈧直肠后间隙脓肿:生在直肠后间隙内,即在直肠后骶骨前,上为腹膜,下为肛提肌,与双侧骨盆直肠间隙有直肠侧韧带相分隔。临床上,直肠后间隙脓肿也较少见,多数因坐骨直肠窝脓肿或肛管后脓肿(深部)引流不及时,脓液向上穿透肛提肌所致,偶尔也有因肛腺感染、骶尾骨结核和骶前囊肿感染而引起。临床症状,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相同,主要为全身感染症状,局部症状不明显。直肠内常有重坠感,骶尾部感到钝痛。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门外无明显病症,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深部压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肠后壁外有隆起肿块,有压痛和波动感。

    2012-12-28 1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