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

      心脏瓣膜病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性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即粘连、增厚、变硬、挛缩等,并可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导致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常受累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临床上最常见的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脏病,该病与甲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反复感染有关。近年来,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瓣膜黏液样变性和老年人的瓣膜钙化日益增多。

      1 临床表现

      1.1 病因 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多发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约1/3病人无明显风湿热史。二尖瓣受累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占95%~98%,其次是主动脉瓣,占20%~35%,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分别为5%及1%左右。二尖瓣狭窄又是风湿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

      1.2 方法 在风心病的整个病程中,积极预防和控制风湿活动、减轻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是内科治疗的主要原则。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 休息与活动 风湿活动时应卧床休息,左房内有巨大附壁血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1.2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并发心力衰竭时应限制钠盐摄入。

      2.2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有无风湿活动的表现及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症状及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体征;观察脉搏、心率、心律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有无栓塞征象,脑栓塞可出现偏瘫,四肢动脉栓塞可出现肢体剧烈疼痛,肾动脉栓塞可出现剧烈腰痛,肺动脉栓塞可出现突然剧烈胸痛和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

      2.3并发症护理

      (1)充血性心力衰竭 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心力衰竭。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根据病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则按心力衰竭护理。

      (2)心律失常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颤。应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诱因。心室率不快者一般症状不明显,不需要处理;心室率较快的,常口服地高辛来减慢心率,应教患者学会听诊心率和检查脉搏的方法,以便调整用药,一般使心室率控制在休息状态下70次/分左右、活动状态下90次/分左右为宜。用药期间注意洋地黄的毒副作用。

      (3)栓塞 应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若超声检查提示左心房扩大并有巨大附壁血栓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以防血栓脱落。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如病情允许,应鼓励并协助其在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每天用温水泡脚或按摩下肢,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观察有无栓塞的征象,一旦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抢救,做好相应的护理。

      (4)感染性心内膜炎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黏膜淤点、贫血、脾大、杵状指及栓塞等表现时,应警惕是否发生了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通知医生并遵医嘱采血做血培养检查。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2.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风湿药、抗生素、洋地黄制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抗凝血药,注意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5心理护理

      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告诉病因和病程进展的特点,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以控制病情进展的思想准备;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有手术适应证者劝其尽早择期手术,以免失去最佳时机。

      2.6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本病的病因、病程进展特点、治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鼓励他们正确对待,积极配合。由于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故对有手术适应证的,应劝说其尽早择期手术并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2)改善居住环境,室内空气流通、温暖、干燥,阳光充足,防止风湿活动。

      (3)协调好休息与活动,适当锻炼,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加强营养,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如果发生感染,立即用药治疗。

      (4)患者在拔牙、内镜检查、导尿术、人工流产、分娩等手术操作前,告诉医生自己有风心病史,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扁桃体反复发炎者在风湿活动控制后2~4个月手术摘除扁桃体。

      (5)育龄妇女要根据心功能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妊娠与分娩时机。病情较重不能妊娠与分娩者,做好思想工作。

      (6)坚持按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病情发展。

      通过临床内科的治疗与护理预防潜在的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的发生。加强心脏瓣膜病的预防保持知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2-12-27 1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