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ustic neurinoma
前庭神经鞘膜瘤
否
否
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
是
遗传因素,物理化学因素
听力减退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为良性肿瘤,确切的称谓应是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多见于成年人,高峰在30~50岁,20岁以下者少见,儿童单发性听神经瘤非常罕见,迄今为止,均为个案报道。无明显性别差异。
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
内听道内的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常作为首发症状出现。一侧渐进性耳聋,言语识别率下降,早期常表现为与人谈话时,闻其声而不解其意,渐渐发展为全聋。也有约1/4的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性聋,在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中有1%~2.5%的患者最终被确诊为听神经瘤,故应注意排除。
耳鸣
为第二常见症状,常在听力下降前即可出现,也可同时开始,为一侧性,音调高低不等,渐进性加剧。可为“汽笛声、蝉鸣音、哨音”等,可逐渐由间断变为持续性。
前庭功能障碍
常为轻度的头晕、不稳感,少数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性眩晕,伴耳内压迫感、恶心、呕吐,因肿瘤发展缓慢,前庭逐渐发生代偿而可致眩晕消失。
邻近脑及脑神经受压症状
压迫三叉神经感觉根至同侧感觉减退。如果三叉神经的运动根亦受影响,则可出现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下颌偏向患侧,咀嚼肌及颞肌的萎缩等。压迫面神经致面瘫、面肌痉挛,耳镜检查时可出现Hitselberger征阳性,即对骨性外耳道壁触诊,此处感觉减退,因面神经感觉支受压形成,可在很小的听神经瘤即可出现。压迫外展神经可致复视等,压迫后组颅神经可有吞咽困难、声嘶、误咽、呛咳,压迫小脑可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患侧倾倒等,肿瘤巨大压迫脑干,可以有剧烈头痛、恶性、呕吐、脑疝甚至死亡等。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分支,发生于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的比例相同(亦有学者认为前庭上神经来源更多),少数来自耳蜗部分。前庭神经内听道部分 (外侧部)长约10mm,脑桥小脑角部分(内侧部)15mm,总长度约25mm,约3/4的肿瘤发生在外侧部,仅有1/4发生在内侧部。肿瘤大多数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细胞,在Scarpa神经节处和Obersteiner-Redlich带(少突胶质细胞与雪旺细胞交汇处)发病率最高,因为此处雪旺细胞最密集。平均生长速率约为1.6~6.1mm/年,但仍有待进一步确定。
大体标本
具有包膜的实性肿瘤,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小听神经瘤(<15mm),呈粉红、黄色或灰红色。质地稍韧。中大听神经瘤色泽多变,质地更为坚韧。<>
镜下所见
可见到结缔组织形成的肿瘤包囊包绕肿瘤。根据肿瘤细胞学类型,可分为2型。
Antoni A 型(致密纤维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成簇状交错排列。细胞双极窄,细胞质少,细胞核呈长梭形,很少见到核仁,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肿瘤细胞间界限不清,其间的束状结构可围绕一个轴心或小血管,形成不典型的漩涡状结构。
Antoni B 型(疏松网状型):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和星芒状,排列较疏松,常见黄色变性。肿瘤边缘可有钙化,或含有沙粒小体。
对具有上述临床表现,怀疑听神经瘤的患者,应进行全面、详细的听力学、前庭功能和影像学检查。
听力学检查
(1)纯音测听:典型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高频明显,可缓慢下降或陡降,但极少数病人听力可正常。
(2)言语识别率:可以在约70%的患者中检出,表现为与纯音测听不成比例的下降,多为30%左右。
(3)听性脑干反应(ABR):是目前监测听神经瘤最敏感的方法。敏感性约为85%~90%。 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超过6ms,两侧Ⅴ波潜伏期差>0.4 ms以上,或双侧Ⅰ~Ⅴ潜伏期差大于4 ms。约10~15%的听神经瘤患者可有Ⅰ波存在而其他波消失。大的听神经瘤可引起对侧ABRⅤ波潜伏期、Ⅲ~Ⅴ间期延长。ABR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有在听阈低于70~80dB时才适用,听力损失较重时,ABR完全无反应。ABR诊断听神经瘤的假阳性率约在15%左右,耳蜗性及传导性听力损失较重、过量镇静剂等均可产生假阳性结果。
(4)耳声发射(OAE):是了解耳蜗、特别是外毛细胞功能的监测方法,若引出正常,表示外毛细胞功能正常。若能引出OAE但不能引出ABR或纯音听阈明显下降,可怀疑蜗后病变的存在。听神经瘤或其他小脑桥脑角占位病变者可表现为OAE部分存在,ABR异常;而若OAE引不出,在排除传导性听力障碍后,可认为耳蜗外毛细胞功能障碍。但听神经瘤也可压迫耳蜗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耳蜗功能受损。
前庭功能检查
70%~90%的听神经瘤患者可有异常眼震电图,典型表现为患侧冷热反应变弱。肿瘤较大的患者可有方向朝向患耳的自发性眼震。冷热水试验反映外半规管和前庭上神经的功能,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VEMP)反应前庭下神经的功能,可出现VEMP未引出、潜伏期延长或振幅减小等异常,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影像学检查
CT可显示骨性内听道是否有增宽和侵蚀,注射造影剂可以使肿瘤明显强化。但对内听道内或进入桥小脑角不超过5mm的肿瘤,常常漏诊。CT气体脑池造影可提高诊断率,发现小听神经瘤。MRI是确诊听神经瘤最敏感和有效的方法。典型表现为T1W略低或等信号占位,T2W高信号。肿瘤呈类圆形或半月形,以内听道为中心,紧贴内听道呈漏斗状或“梨形”伸出,尖端指向内听道底部,注射GD-DTPA后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有三种治疗方式可供选择:1.影像随访观察;2.显微手术;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影像随访观察
根据患者在预期时间内需要治疗的可能性决定,寿命的不利因素(高龄、身体状况不佳)和肿瘤的有利因素(体积小、稳定、生长缓慢)是保守治疗的适应症。适用于>60岁且有条件接收定期MRI检查患者,第一年半年一次MRI检查,之后每年一次MRI检查。若肿瘤明显增长,立即手术。
显微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目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有经迷路径路、经颅中窝径路、经乙状窦后径路。应根据肿瘤大小、术前听力情况、患者年龄及一般情况等综合决定。
手术治疗目标:在手术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全切肿瘤和尽可能保存面神经功能和听神经功能(即保面保听)。
手术并发症主要有:
a) 小脑、颞叶、脑干水肿、出血和梗塞引起的偏瘫、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b) 脑脊液漏、脑膜炎、脑积水、复视、构音及吞咽障碍;
c) 面神经麻痹;
d) 术耳全聋;
e) 切口感染等。
听神经瘤多源于第Ⅷ脑神经内耳道段,亦可发自内耳道口神经鞘膜起始处或内耳道底,听神经瘤极少真正发自听神经,而多来自前庭上神经,其次为前庭下神经,一般为单侧,两侧同时发生者较少,肿瘤外观呈灰红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质底视脂肪性变与囊变的有无和程度的差异而软硬不同,瘤体表面有膜,显微镜下瘤细胞多呈纺锤形、核长杆状,排列成栅栏或漩涡状,胞浆似纵纤维状,内含粗面内质网等细胞,瘤细胞边缘有很多长突起、交错伸延于细胞间隙内,和胶原纤维与罗斯小体并存,有的瘤细胞为多角形,成团群集、界限不清,组成大小形状各异的团网,细胞间有含粘液的微空隙两型细胞可共存,唯多以其一为主,肿瘤增长较缓慢,不同时期速度可不同,若发展过快,其中心可液化囊变,瘤体本身血管分布不多,源于神经但无神经从中穿行。
听神经瘤引起小脑脑桥角症候群症状可轻可重,这主要与肿瘤的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及有否囊性变等因素有关。肿瘤初起时其前庭部分最先受损因而在早期,都有一侧前庭功能的丧失或减退及耳蜗神经的刺激或部分麻痹现象。随着肿瘤的生长,其前极可以触及三叉神经的感觉根而引起同侧面部疼痛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或丧失、舌尖及舌的一侧感觉减退。如果三叉神经的运动根亦受影响,则可出现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下颌偏向患侧,咀嚼肌及颞肌的萎缩等。
在病理学方面肿瘤多数来源于听神经的前庭部分,3/4起源于上前庭神经,少数来自耳蜗部分。前庭神经内听道部分(外侧部)长约10mm,脑桥小脑角部分(内侧部)15mm,总长度约25mm,其神经胶质髓鞘和Schwann细胞髓鞘之间存在分界带,此分界带恰在内耳孔区。肿瘤常常发生在内听道,是由于其起源于Schwann细胞。约3/4的肿瘤发生在外侧部,仅有1/4发生在内侧部。随着肿瘤的生长、增大,肿瘤可引起内听道扩大,突向小脑脑桥角部充填于小脑脑桥角内。肿瘤大多数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如伴神经纤维瘤病时则正相反。
两侧发生的几率各家报告结果不一。总的说来,左右侧发生率几乎均等。听神经鞘瘤有完整包膜,表面大多光滑,有时可略呈结节状,其形状和大小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在临床诊断确立后,其体积大多已超过直径2.5cm以上。大型肿瘤可占据整个一侧颅后窝,并向上经天幕裂孔至幕上下达枕骨大孔的边缘,内侧可跨越脑桥的前面而达对
侧。肿瘤在颅腔内总是居于蛛网膜下腔内。因此表面总有一层增厚的蛛网膜覆盖,并包裹着一定数量的脑脊液似乎像蛛网膜囊肿。肿瘤的实质部分色泽灰黄至灰红色,质坚而脆。瘤组织内常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有淡黄色透明囊液,有时并有纤维蛋白凝块。肿瘤与小脑邻接之处粘着较紧,但一般不侵犯小脑实质分界清楚。肿瘤多数有一角伸入内听道内,使其开口扩大此处脑膜常与肿瘤紧密粘着。面神经管紧贴于肿瘤的内侧因粘连较多,常无法肉眼分清。这使手术保留面神经成为难题,因而显微手术就格外重要。
肿瘤的主要血供来自小脑前下动脉,此血管在接近肿瘤处分出一支进入肿瘤包膜,并分成若干小枝进入肿瘤组织。其他有基底动脉分出的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支至肿瘤。小听神经鞘瘤时与其密切相关的血管则为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相接触的表面亦接受来自小脑表面的动脉供血。其静脉回流主要通过岩静脉进入岩上窦听神经。
肿瘤在内耳道内逐渐增大将推动或压迫听神经、前庭神经和伴行的内听动脉,后者又将影响内耳血供,作为感觉结构退变,表现为单侧缓慢进行性,(偶呈突发性)耳聋,高调耳鸣、头晕和不稳感,肿瘤也可直接破坏骨迷路而产生类似症状,若中间神经与面神经被推压将出现耳内疼痛,涎腺与泪腺分泌改变,舌前味觉异常,半面肌痉挛,肌无力或瘫痪,肿瘤向小脑脑桥角方向发展,首先破坏岩尖及其上的三叉神经节,引起患侧面部麻木,角膜放射消失等。若肿瘤与脑干和小脑接触并使之受压,可引起自发性眼震和共济失调,肿瘤过大引起周围静脉回流障碍,脑脊液循环受阻,可使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
1.早期:耳部症状肿瘤体积小时,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时间稍长后出现耳聋。耳鸣可伴有发作性眩晕或恶心、呕吐。
2.中期:面部症状肿瘤继续增大时,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少,或有轻度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为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
3.晚期: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及后组颅神经症状,肿瘤体积大时,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等。发生脑脊液循环梗阻则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4.放射学检查(1)颅骨X线片:岩骨平片见内耳道扩大、骨侵蚀或骨质吸收。(2)CT及MRI扫描:CT表现为瘤体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呈高密度影像。肿瘤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位于内听道口区,增强效应明显。MRIT1加权像上呈略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脑干及小脑亦变形移位。注射造影剂后瘤实质部分明显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听神经瘤多源于第Ⅷ脑神经内耳道段,亦可发自内耳道口神经鞘膜起始处或内耳道底,听神经瘤极少真正发自听神经,而多来自前庭上神经,其次为前庭下神经,一般为单侧,两侧同时发生者较少,肿瘤外观呈灰红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质底视脂肪性变与囊变的有无和程度的差异而软硬不同,瘤体表面有膜,显微镜下瘤细胞多呈纺锤形、核长杆状,排列成栅栏或漩涡状,胞浆似纵纤维状,内含粗面内质网等细胞,瘤细胞边缘有很多长突起、交错伸延于细胞间隙内,和胶原纤维与罗斯小体并存,有的瘤细胞为多角形,成团群集、界限不清,组成大小形状各异的团网,细胞间有含粘液的微空隙两型细胞可共存,唯多以其一为主,肿瘤增长较缓慢,不同时期速度可不同,若发展过快,其中心可液化囊变,瘤体本身血管分布不多,源于神经但无神经从中穿行。
听神经纤维瘤除了自身典型症状外,还有一些并发症,最多的并发症为脑脊液漏。脑干粘连部分的不适当分离可引起肢体瘫痪,小脑的过度牵拉和分离损伤可引起小脑功能障碍。
具体包括如下:
1、额枕部头痛伴有病侧枕骨大孔区的不适。
2、耳蜗及前庭症状表现为头昏、眩晕、耳鸣、耳聋。
3、邻近颅神经受损症状,如病侧面部疼痛,面部抽搐、面部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
4、颅内压增高症状,如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加剧,呕吐,复视等。
5、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动作不协调。
多为神经鞘膜瘤,起源于神经鞘膜上的雪旺细胞,常发生于颈部皮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处。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随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生长缓慢,病变范围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突向咽部,使咽侧壁内移、饱满,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偶可恶变,表现为短期内肿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经麻痹等征。
症状体征
肿瘤位于颈部外侧上段,胸锁乳突肌深处。随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生长缓慢,病变范围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突向咽部,使咽侧壁内移、饱满,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偶可恶变,表现为短期内肿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经麻痹等征。
疾病病因
不明,多因素致病。
诊断检查
为明确颈部肿块的原因及其性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治疗效果,以及有无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或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2、临床检查 首先注意观察两侧颈部是否对称,有无局部肿胀,瘘管形成等现象。然后进行颈部扪诊。检查时受检者头略低,并倾向病侧,使颈部肌肉松弛,便于肿块之扪摸。检查时注意肿块之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或搏动,并应两侧对照比较。如前所述,成人颈部肿块应考虑转移性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应常规检查耳鼻咽喉、口腔等处,以便了解鼻咽、喉等处有无原发病灶。必要时可作鼻内窥镜或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3、影像学检查 颈部CT扫描除可了解肿瘤部位、范围外,并有助于明确肿块与颈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但较小之肿块,常不能显影。为查找原发病灶,可酌情作鼻窦、鼻咽和喉侧位等X线拍片检查。对于颈部鳃裂瘘管或甲状舌管瘘管,可行碘油造影X线拍片检查,以了解瘘管走向和范围。
4、病理学检查(1)穿刺活检法:以细针刺入肿块,将用力抽吸后取得的组织,进行细胞病理学检查。适用于多数颈部肿块者,惟其取得之组织较少,检查阴性时,应结合临床作进一步检查。(2)切开活检法:应慎用。一般仅限于经多次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时。手术时应将单个淋巴结完整取出,以防病变扩散。疑为结核性颈淋巴结炎时,切开活检后有导致伤口经久不俞愈可能,应注意预防。对于临床诊断为涎腺来源或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者,由于肿瘤位置较深,术前切开活检有时不易取得阳性结果,却有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增加手术困难之弊端,故一般于手术摘除肿瘤后再送病理检查。
治疗方案
经颈侧途径摘除肿瘤,以便明确颈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之位置,避免剥离肿瘤时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