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itides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无
无
男性青壮年
是
血管炎症病变
患肢发凉、怕冷、麻木
脉管即血管,动脉和静脉都为血管,因此动脉和静脉阻塞不通引起的临床症状均为脉管炎。脉管炎是周围血管病的总称,其中包括的病种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深浅静脉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慢性小腿溃疡、糖尿病烂足、丹毒、雷诺氏症、大动脉炎等疾病。
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吸烟
吸烟是脉管炎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根据我们几十年临床观察的经验及国内外的共识,能否彻底忌烟是脉管炎能否长期控制的关键,有的病人家境贫寒,但嗜烟如命,“让我一天不吃饭行,让我一会儿不吸烟我受不了。”结果,反复发作,不得不截肢。相反,有的病人知识水平稍高,对本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后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坚持不吸烟,并按时服药治疗,至今未复发,能正常生活、工作。
综合国内外资料,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临床观察发现,戒烟能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可使病情恶化。Erb等在鼠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烟草浸出液能引起血管病变。Harkavy等用烟草浸出液作皮内试验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阳性率达78~87%,而正常人仅为 16~46%。但吸烟者中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毕竟还是少数,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亦无吸烟史。因此,吸烟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病因。
寒冷、潮湿、外伤
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以比较寒冷的北方为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发病前有受寒和受潮史;部分患者有外伤史。可能这些因素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并导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闭塞。
感染、营养不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反复的霉菌感染史。Thompson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皮肤毛菌素试验阳性率为 80%,而对照组仅20%。Craven认为,人体对霉菌的免疫反应,诱发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和高凝状态可能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
许多国家的学者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的人群中多见。Hill等分析了印尼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发现,大多数患者的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尤其是必需氨基酸。还有人在作大白鼠试验时发现,饮食中缺乏VitB1和VitC可诱发大白鼠的血管炎。因此,蛋白质、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缺乏可能与本病有关。
激素紊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人认为,前列腺功能紊乱或前列腺液丢失过多,可使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前列腺素减少,并有可能使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本病。
遗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1~5%有家族史。不少学者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特殊位点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日本学者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HLA-J-1-1阳性率为46%,而正常人仅18%。另有报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HLA-BW54、HLA-BW52和HLA-A阳性率增高。其中HLA-J和HLA-BW54均受遗传因子支配。
血管神经调节障碍
植物神经系统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调节功能紊乱,可使血管容易处于痉挛状态。长期血管痉挛可使管壁受损、肥厚,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近10余年,自身免疫因素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Gulati等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清中ⅠgG、IgA和ⅠgM明显增加,而补体CH50和C3则减少,并在患者的血清和病变的血管中发现抗动脉抗体和对动脉有强烈亲合力的免疫复合物。Smoler等在2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发现7例存在胶原抗体,而对照组无1例存在胶原抗体。Bollinger等和Berlit等则分别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发现弹性蛋白抗体。 Gulati等认为,吸烟等因素可改变血管抗原性,产生自身抗动脉抗体。由此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患者的血管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
节制性生活
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证明,脉管炎与性激素紊乱有关,其中与前列腺素E1有更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因性生活不节制而复发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脉管炎患者应节制房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周最多1-2次。如同房后有下腹坠胀或次晨精神困乏无力,则为应节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环境应温暖,舒适,决不可在阴冷的环境甚至非室内进行,这样即使是健康人也是危险的。
饮食宜忌
对于早期患者饮食无特殊禁忌,但应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饮酒,因本病为血管炎症,任何促进炎症的因素应尽量减少,坏死期应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宜食水果、蔬菜,少食猪肉、鱼、虾,或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调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青壮年的动脉和静脉的一种周期性、节段性炎症病变。病变多数发生在四肢血管,尤其是下肢为常见。病理改变首先是血管内膜增厚,随后有血栓形成,以致最后血管完全阻塞。通常病变首先出现于肢体动脉远端,如胫后、胫前、尺、桡、足弓、掌弓、趾、指等动脉,病变进一步发展才累及股动脉和肱动脉等。病变节段和正常部分之间的界线非常分明,伴行静脉常同时受累,一般都较轻。晚期,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硬化。
对于早期患者饮食无特殊禁忌,但应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饮酒,因本病为血管炎症,任何促进炎症的因素应尽量减少,坏死期应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宜食水果、蔬菜,少食猪肉、鱼、虾,或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调节。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周期性发作。按肢体缺血程度分为三期:
1.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轻度间歇性跛行,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检查发现患肢皮温稍低,色泽较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此期功能性(痉挛)大于器质性因素。
2.第二期(营养障碍期):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明显,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剧烈。检查患肢皮温显著降低,色泽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小腿肌萎缩,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此期动脉已处于闭塞状态,以器质变化为主掺杂一些功能性因素,肢体依靠侧支循环保持存活,腰交感神经阻滞后仍可出现皮温增高。
3.第三期(坏死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坏疽、溃疡形成,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此期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不能保证趾(指)存活。
患肢缺血可引起肢体营养障碍,常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皱裂;汗毛脱落、出汗减少;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肌肉萎缩、肢体变细。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疽。溃疡、坏疽常先出现在趾端、甲旁或趾间,可因局部加温、药物刺激、拔甲、损伤等因素诱发。开始多为干性坏疽,继发感染后形成湿性坏疽。根据溃疡、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三级。I级,溃疡、坏疽局限于趾(指)部;Ⅱ级,溃疡、坏疽超过跖趾(掌指)关节;Ⅲ级,溃疡、坏疽超过踝(腕)关节。
早期可有非特异性症状,如:患肢发凉怕冷、麻木乏力、皮肤点片状、条索状紫红斑、下肢酸胀等;
(1)具有确定诊断意义的症状、体征: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典型溃疡或坏死、动脉造影或MRA/CTA影像学依据。
(2)具有高度拟诊意义的症状、体征:有抽烟史的中青年男性、游走性静脉炎、肢端典型的皮肤表现、溃疡或坏死患肢动脉彩超、血流图、踝肱指数异常的。
(3)鉴别诊断依据:女性、无抽烟史、或老年男性且首次发病年龄超过45岁;有大动脉硬化、闭塞、或血栓栓塞证据、或有长期糖尿病史,血管并发症证据明显的;以前没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证据,有风心病或冠心病特别是有房颤的;应该是其它相关的动脉疾病表现,诊断脉管炎应慎重;至于下肢静脉疾病症状更弥散,与动脉疾病症征差距更明显,稍有血管病常识的医生应该不难鉴别,此不赘述。
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闭塞性疾病,这类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为男性,年龄多在25-45岁之间,病程发展比较慢,我国各地均有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但以黄河以北地区为多见;在国外多发生于亚洲地区,欧美各国均少见。
闭塞性脉管炎主要侵袭的部位是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静脉。极少数发生于脑、心、消化道等处的血管。
闭塞性脉管炎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闭塞性脉管炎的前期表现为:间歇性破行,伴患肢怕冷、麻木、刺痛。足趾有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夜间卧床时加剧(静止痛)。
2、闭塞性脉管炎的后期表现:足部坏疽和溃疡,也就是俗称的老烂腿疾病。
对于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医学上不主张采用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激素药物对这类疾病有着更大的诱发作用,甚至导致这种疾病的加重。
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包括严禁吸烟,患肢防寒保暖。患肢进行运动锻炼(Buerger运动法)等。
2.药物治疗。
3.高压氧治疗。
4.交感神经阻滞。
5.手术疗法:术式包括: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动脉旁路手术。肢体静脉动脉化手术。
用药原则
早期病人首选基本药物治疗,配合中药治疗,扩张血管药物可用于术前、术后辅助治疗。
I期(局部缺血期)
为病变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易疲劳、沉重和轻度间歇性跛行。后者为西藏典型征象。当患者行走1-2里路程后,小腿或足部肌肉出现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后,疼痛立即缓解。再行走后症状又出现,被 称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此乃因行走后肌肉需氧量增加所致。检查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较苍白足背动脉或(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常有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II期(营养障碍期)
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等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日益明显,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转为持续性。在肢体处于休息状态下,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夜间更为明显。患肢皮温明显降低,皮色更加苍白,或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亦可减弱。
III期(组织坏死期)
除上述症状继续加重外,患肢严重缺血,静息痛更为加重,疼痛剧烈,经久不息,患者日夜屈膝抱足而坐,整夜不眠。食量减小,体力日衰,明显消瘦。若并发局部感染,可出现发烧、畏寒、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肢端组织缺血更为严重,产生溃疡或坏疽。大多为干性坏疽,趾(指)端干枯发黑,可向近端延伸。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若继发感染,可变为湿性坏疽。根据坏疽的范围,可分为三级:I级,坏疽局限于趾(指)部;II级,坏疽延及趾蹠(指掌)关节及蹠(掌)部;III级,坏疽延及足跟、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上。
1、血管转流手术,即血管搭桥手术。其实跟心脏搭桥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个病变出现在肢体上,而且以下肢为主,比如说这个病变仅仅局限在几公分,十几公分,我们可以废弃这一段路,再新开一条道。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我们修它需要花很大的工程,不如再来一个,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根本没法修复了,那么再来一条人工血管。我们要保证膝关节以下血液供应的营养。
2、药物核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说对胸腔产生的脉管炎病变,或者进一步恶化的病变我们通过药物把它抑制住。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就相当于一个血管腔内的手术,不需要开刀完成了手术的效果。介入技术这里面最据代表性的就是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通过一种波长的超声波把已经堵塞的血管复通。
基础治疗方法:
一、活血化瘀法;
二、清热解毒法;
三、温经散寒法;
四、温肾健脾法;
五、利水渗湿法;
六、软坚散结法;
七、镇痉通络法。
脉管炎病程较长,不宜彻底治愈,而且如果不是病情严重的时期,就不需要住院治疗。脉管炎大部分时间属于病情稳定期,这样的话日常护理就会显得比较重要,如果不够注意,就会造成病情的反复发作。
日常生活之尽量注意以下的环节:
(一)避免外伤
患者应避免外伤,特别是患肢。因脉管炎病人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抗病能力差,受到外伤后伤口极易感染,创口不易愈合。所以必须要患者保护好缺血的肢体,病人必须穿宽大、舒适的鞋袜,避免因局部摩擦引起擦伤;趾甲应及时修剪,以免过长撕裂损及皮肉,亦不得在修剪时损及皮肉;嵌甲、鸡眼、胼胝等足部疾患在处理时亦不可伤及内部组织和血管,伤后不可擅自涂抹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防引起化学性损伤。因为这些强烈的化学药品(如碘酒)涂抹后,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局部组织受到更大的损害。
(二)不要吸烟
(三)患肢锻炼
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而且使肢体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侧支开放,保持肢体活动能力。但是,患肢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活动量要适当。因为患肢本身处于缺血状态,过度活动时必然加重症状。这里所说的活动适当,就是以不引起肢体疼痛为度。
(四) 注意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食黑木耳,少吃或不吃黏性食物,如年黍米面、年糕、芝麻糖之类,这些食物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而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狭窄的动脉完全阻塞。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保持心情舒畅,以饱满的激情、充沛的精力去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现初期症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诊断,并积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坚持按时、按疗程服药治疗,不要任意中断。2、在治疗期间,每天要保持足够的睡眠(8—12小时)。3、服药中需忌酒及辛辣刺激物品。4、不要擅自用药,特别是麻醉药、消炎药,越用病情越重,后果非常危险。
(六)避免寒冷刺激
在寒冷季节要适当保暖。寒冷将使血管收缩,血流量更加减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严重。这说明肢体的保暖的重要性。脉管炎病人在家中调养措施有:1、病人衣服宜宽大、保暖,不得过小、过紧,影响血液运行,更不可使患肢受寒。2、冬季病人应准备特制的棉衣、棉袜、棉鞋以保护患肢,这些防寒衣物以穿脱方便、保暖性强为原则。3、除患肢局部坏死外,均应每日用温热水泡洗患肢一次,如用对症的洗药则更好。4、局部可用热水袋或中药敷。
复查的主要项目包括:
1、皮肤颜色、温度
2、踝动脉压测定
3、彩超
4、CT、MRI
5、动脉造影
脉管炎的预防
基本注意事项:
1、戒烟限酒;吸烟是脉管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是缩血管物质吸烟后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手指或脚趾皮温明显降低。因此,预防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首先要积极戒烟。
2、肢体饱暖;另外要注意保护肢体,尤其是冬春季应避免受寒、潮湿每天用热水洗手、洗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预防外伤;
4、良好生活习惯;坚持运动锻炼也十分重要。锻炼可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又可改善血液循环;这对防止感染避免发生下肢坏死有益。
5、坚持药物治疗。
预防复发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常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肢体的血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二) 加强对脉管炎恢复期的定期复查和治疗,在易于发病的塞冷季节,或根据病人的发病周期及具体病情,进行定期的或间断的预防复发和巩固治疗。依据辩证施治内服中药如六味地黄汤、顾步汤、活血通脉饮加减,亦可给血管扩剂或行药物动脉注射治疗(见临床治疗)
(三) 患足穿鞋袜必须注意合脚、舒适、大小适宜、柔软暖和,防止足部受压迫、摩擦、碰撞等,在劳动生产中注意保护肢体,免受外伤。
(四) 大网膜延长移植或带血管游离移植手术可使缺血组织增加侧支循环,建立“生物性旁路血管再通”。因此,有选择地扩大本手术范围对治疗和巩固疗效有一定价值。
(五) 加强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联系,互相密切配合,重视复查和随访工作,以便更好进进行防治工作。
(六) 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积极寻找发病原因,彻底明确病因机理,从根本上提高防治能力。
第一,脉管炎会引起一些列的并发症。
1.局部骨质疏松。这是因为脉管炎会阻塞血液流通,缺血会导致局部骨质疏松,不仅加重疼痛,且因局部受压或负重则更加显著。
2.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这种病大约40%病例出现,主要发生在隐静脉及其分支如,小腿或足部浅静脉。表现为红索条结节状,伴有轻度疼痛,急性发作2-3周后,症状消退,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一处自愈,另处又起。
第二,皮肤色泽改变:因动脉缺血使皮色异常苍白,由于浅静脉张力减低,皮肤在苍白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潮红或青紫,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第三,肢体发凉和疼痛。患肢发凉、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趾)端最为明显。因神经末稍受缺血的影响,患肢可出现疼痛感、针刺感、麻木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尤其以夜间为重,形成静息痛,常使病人抱膝而坐。
第四,动脉搏动受损。最常受累的是足背动脉,其次是动脉和股动脉。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同时皮肤干燥、破裂,汗液停止,无汗毛,指(趾)甲增厚、变形,形成甲沟炎等营养障碍。
第五,坏疽和溃疡。如果治疗不及时,到了脉管炎后期,很容易形成溃疡和干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