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动脉导管未闭

  • 英文名:

    PDA

  • 其他名称:

    开放性动脉导管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

    儿童

  • 医保:

  • 病因:

    遗传和环境影响

  • 症状:

    活动疲乏、气促多汗

王芝荣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心血管内科各种常见病、...
35.00元/咨询
1
治疗

  动脉导管原本系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由于该时肺不具呼吸功能,来自右心室的肺动脉血经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而左心室的血液则进入升主动脉,故动脉导管为胚胎时期特殊循环方式所必需。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不久导管因废用即自选闭合。如持续不闭合,则构成病态,称为动脉导管未闭(症)。应施行手术,中断其血流。动脉导管未闭并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当作别论。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女性约两倍于男性。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动脉导管未的药物治疗防治感染性心内膜炎,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可用消炎痛0.2-0.3mg/kg或阿斯匹林20mg/kg,每日4次口服,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导管闭合。介入治疗即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应症为各种类型PDA,封堵装置选择:PDA直径<0.3cm患儿,选用弹簧圈,pda直径>0.3cm患儿,选用磨菇伞。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一般住院3天)。手术治疗开胸手术手术结扎与切断缝合动脉导管。

2
怎么护理

  应为患儿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既要增强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又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如果患儿能够胜任,应尽量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和学习,但应防止剧烈活动。同时,应教育儿童对治疗疾病抱有信心,减少悲观恐惧心理。先心病患儿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且易并发心力衰竭,故应随着季节的变换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带患儿去公共场所,出现感染时,应积极控制感染。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进食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婴儿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以减轻患儿体力消耗。尽量不使患儿过度哭闹,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先心病患儿,应尽可能按时接受预防接种。

3
手术方法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法:适用于婴幼儿导管细长者,在未闭导管的主和肺动脉端分别用粗丝线结扎。肺动脉压较高,导管较粗大者必须在控制性降压下结扎,以免撕裂管壁出血,或未能将管腔完全闭合。亦可先在导管外衬垫涤纶片再动脉导管未闭结扎。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缝合法:适用于导管粗短的病人。用无创伤钳分别钳夹未闭导管的主、肺动脉侧,边切边缝合两切端。成年肺动脉明显高压病例,尤其疑有动脉壁钙化者,最好行胸骨正中切口,在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心脏血循环,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内口,较为安全。

  3、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近年来有人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分别插入导管至降主动脉上端和肺动脉,而引入细条钢丝。然后将一塑料塞子塞入股动脉(Porstmann法)或股静脉(Rashkind法),由心导管顶端沿钢丝顶入动脉导管将其堵塞。这种不剖胸堵塞法对细小导管的闭合,有很高的成功率。

  4、先天动脉导管未闭胸腔镜钳闭导管术,适用于婴儿。

4
手术方法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法:适用于婴幼儿导管细长者,在未闭导管的主和肺动脉端分别用粗丝线结扎。肺动脉压较高,导管较粗大者必须在控制性降压下结扎,以免撕裂管壁出血,或未能将管腔完全闭合。亦可先在导管外衬垫涤纶片再动脉导管未闭结扎。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缝合法:适用于导管粗短的病人。用无创伤钳分别钳夹未闭导管的主、肺动脉侧,边切边缝合两切端。成年肺动脉明显高压病例,尤其疑有动脉壁钙化者,最好行胸骨正中切口,在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心脏血循环,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内口,较为安全。

  3、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近年来有人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分别插入导管至降主动脉上端和肺动脉,而引入细条钢丝。然后将一塑料塞子塞入股动脉(Porstmann法)或股静脉(Rashkind法),由心导管顶端沿钢丝顶入动脉导管将其堵塞。这种不剖胸堵塞法对细小导管的闭合,有很高的成功率。

  4、先天动脉导管未闭胸腔镜钳闭导管术,适用于婴儿。

5
内外因素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主要的内因是遗传

  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如孕母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母接触放射线;孕母服用抗癌药物或甲糖宁等药。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胚胎学和病发机制

  胎儿的动脉导管从第六主动脉鳃弓背部发育而来,构成胎儿血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的生理性通道。胎儿期肺小泡全部萎陷,不含有空气,且无呼吸活动,因而肺血管阻力很大,故右心室排出的静脉血,大都不能进入肺内循环进行氧合。

6
症状表现

  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婴儿时动脉导管未能闭锁,即称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最佳时间为1-6岁,如婴儿分流量较大、症状较严重,则应提早手术。

  动脉导管未闭的病理生理:由于主动脉压明显高于肺动脉压,主动脉内血流通过未闭动脉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即左心系统向右心系统分流(简称左向右分流),首先增加左心系统负担,左房左室扩大。

  随着长期左向右分流,特别是粗大导管大量分流的影响,肺血管由保护性痉挛至内膜增厚,甚至末稍肺小动脉闭锁,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负荷加重,一旦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肺动脉内未氧合血通过动脉导管逆向流入主动脉内,临床上出现紫绀。

  动脉导管逆向分流的血液走向降主动脉以远,表现为口唇、上肢不紫绀,下肢紫绀,又称分离性紫绀。

  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症状表现:导管较小患儿多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导管较大者病儿平素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活动后心慌,气短等,严重者婴儿期即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左心功能衰竭。

7
鉴别诊断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衰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8
并发症

  1、导管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剥离导管时应非常小心,操作轻柔。在结扎或钳闭导管时,应控制性降压,以降低血管壁张力,一旦发生出血,术者应保持镇静,以手指或纱布压迫止血,游离导管上下缘降主动脉,并予以阻闭,缝合修补裂口。若出血迅锰,在压迫止血同时,迅速准备在体外循环深低温停搏下经主动脉切口修补裂口及闭合导管。

  2、左喉返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是未闭动脉导管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应预防为主。游离导管时应注意左喉返神经行经。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